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2019年是奋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助力脱贫行动,有针对残疾人就业的助残扶贫基地,有针对异地搬迁的社区扶贫车间……同样,也有为消除贫困地区的人们与外界交往的语言障碍而采取的“语言扶贫”行动。据了解,通过科技助力普通话推广,许多贫困地区群众通过“说好普通话,过上了好日子”,语言扶贫之门也由此打开。
科技为扶贫授之以“语”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通话的平均普及率已经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限制了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百姓学习技术、外出打工、开拓市场的能力。为此,各地开始探索语言扶贫,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通过农民普通话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广西田林县通过教村民下载“广西语言扶贫”APP帮村民学习普通话;云南通过启动实施“语言扶贫APP项目”,引入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帮助贫困人群自助识字、学普通话,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帮少数民族群众学好普通话,进一步实现了语言扶贫。
“老人、小孩对着遥控器说‘我要看中央一台’‘我要看小猪佩奇’,只需一到两秒钟,电视屏幕就迅速切换到需要的界面。”这是目前“数字云南”建设成果。
科大讯飞云南办事处负责人徐雪晴介绍道:“眼下,一方面是海量信息的包围,让人无所适从;一方面是需要得到信息服务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人口,以及城市老少群体与获取信息渠道之间的不对等,正好智能语音可以帮到他们,目前,已有超过400万人受益。”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2019年8月,云南省已累计发放语言扶贫手机2万台,使用“语言扶贫APP”的人数已达22.2万人,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使用普通话和扶贫攻坚。
语言成脱贫“生力军”
要彻底脱贫,外力的“扶”要和内在的“助”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语言激发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
“我也曾经吃了语言不通的亏。”广西罗城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村民银勇霖说。当时外地客商前来招工,因为语言沟通问题,他和村里几个青壮年错过了一份挺好的工作。
据了解,罗城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本土语言较为复杂,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让罗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意识到“语言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该县将《普通话1000句》集体学习纳入各村(屯)日常会议议程,引导村民利用网络、手机等各种载体和平台自主学习普通话,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贫困群众进行培训,为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精准就业服务,银勇霖就是受益人之一。
“刚发展旅游那几年,许多村民很难和游客交流。”银勇霖说,如今语言过关了,我才开始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起了餐饮、特色农副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销售,还有不少产品通过物流发往外地。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暨推普脱贫中期推进会上,罗城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作了经验介绍,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的“罗城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另一边,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普通话+职业技能”活动,助羌寨村民通过乡村旅游业增收。甘肃临夏面向农民推广普通话,助力村民外出务工,以摆脱贫困。
脱贫工作是一场艰巨而持久的战役,语言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石,用语言架起贫困户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脱贫的道路才更顺畅。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