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心 孝道在行
——北京通州区仇庄村建设美丽好乡村侧记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泊伟)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南部的仇庄村,近年来,不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硬环境,还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统领,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礼树村风、教化育人的切入点,用“德”聚人心,以“孝”敦民风,让仇庄从一个有名的贫穷村、落后村,变成了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慈善公益报》记者专程前往仇庄村,去认识新时代下的美丽好乡村。
弘扬孝文化 树立好村风
仇庄村村民仇绍兴的老母亲,是一位高寿老人,老人家现在已经九十岁,家里的晚辈们都特别孝敬她。不管是仇绍兴哥仨,还是下面的小字辈,只要是周末下班了,就不约而同地买上东西去看望老太太,问候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看着东西一大堆,老人家常常劝孩子们别再买东西了,可是每到周末,孩子们依然又是买来一大堆的东西。现在老太太由兄弟三人每人轮流照看一年。逢年过节,大家全去陪老太太,搀老人出来,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老人感觉非常幸福,整天乐呵呵的。
现在村里大队公益摄影艺术馆里就有老人的照片。老人家不仅自己做得好,更注重对后辈们的教育,她为仇家家风的弘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让家风在岁月的流淌中散发出了光辉。
仇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书信告诉记者:“多年来,仇庄村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礼树村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庭观和社会观,打造仇庄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村庄的文明和谐。”
据记者了解,从1999年起,仇庄村便将每年的腊月二十定为村里的“老人节”,村干部分批入户,深入60岁以上老人的家中走访慰问,为他们送上慰问品,了解老人的身心状况,使全村老人都能开心、舒心地度过节日,至今已整整20年。
家风领村风 美德化民风
2014年,仇庄村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天线”与仇庄孝德文化这一“地线”接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仇庄化、家庭化、具体化,为此率先启动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拉开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序幕,促使全村呈现出“大树底下谈家道,农家院里话家风”的良好局面。
王书信告诉记者:“仇庄村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坚持在树品牌、创特色、抓落实上下功夫,形成了‘党建引领、村家联手、文化带动、教化育人,合力营造向善向上、文明有礼的人文环境’的常态模式。通过成立仇庄老人节,积极发挥支部和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建设孝道馆、仇庄书院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持续打造孝道文化品牌,同时,开展‘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借助举办村民学习夜校、推选‘最美家庭’及榜样人物,提炼家训家规家风、撰写仇庄《家道三字经》,自觉形成家规民约等一系列举措,深化家庭文明建设,逐渐改变了仇庄村民的精神风貌,使得村风越来越好,村民道德素质越来越高,家庭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多年来,仇庄出先后出现了高启财、张振来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又接连挖掘了杨瑞云、王金颖等家庭转变的典型人物,以模范引领、典型推动、实现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
营造文明氛围 升级美丽乡村
文明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认同。“文明在心、道德在行”已经成为仇庄人的共识,多年来,仇庄村更是坚持把选树先进典型人物作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注重用身边好人、身边榜样、身边模范影响、感染、教育身边人,激发群众道德情感,建设优秀家庭文化。
多年的孝德文化及家庭文明建设,使得大家生活越来越和谐,村内风气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村民处处展现出仇庄人淳朴善良、文明有礼、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现如今的仇庄村早已形成了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现在的仇庄村,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整个村子生态美、人心齐、精神足,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仇庄村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等12项国家级荣誉。得到了全国政协、民政部、北京市委等多部门的高度肯定。
王书信向记者表示,未来,仇庄村将在习总书记“12·12”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进一步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让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文明之风融入每个人的血脉中,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