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青海多举措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2019-12-13 16:52:05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有效掌握残疾人基本状况,青海省创新建立了“互联网+残疾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截至目前,青海省现有持证残疾人184147人,其中重度残疾人占51.35%。针对残疾人比重大的实际情况,青海各地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从多方面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使该省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


海东: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4%

      近年来,海东市高度关注民生发展,精准发力,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
  据悉,海东市残疾人总数为10.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目前,全市共按比例就业残疾人531人,市、县区残工委将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本地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中,2018年全市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32万元。海东市具有培训需求的2万名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实用技术、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创业基地安置、个体就业、居家就业等方式目前共就业残疾人30241人,就业率为94%。
  同时,市政府调整充实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了《海东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方案》,科学编制了《海东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并组织代表、委员到基层进行视察,指导残疾人工作,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近三年共计安排专项资金457万元。
  此外,规范和完善市、县区残联工作制度,巩固和加强了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组织建设,做到了基层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全覆盖。依托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系统,市、县区残联积极开展0至6岁残疾儿童和7至17岁持证残疾儿童筛查工作,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康复需求。截至2019年7月底,海东市共筛查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880人。

西宁:建立残疾人服务“诉求库”

      “虽然我的腿不便,但我的手没有问题,前段时间我参加了‘粽香端午情、邻里大联欢’活动,看着我包的粽子‘走进’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尽一份心,我特别高兴。”居住在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东大街社区的马晓娟是一名残疾人,提起社区为残疾人组织的活动,她连连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西宁市以“群众之家”为平台,积极建立服务“诉求库”,纳入残疾人的具体诉求,并通过认领“微心愿”的方式,为残疾人及其家庭送上温暖,传递爱心。
      该市城中区饮马街街道东大街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通过“入百家、访千户”走访活动,对残疾人一一登记入册,分类施策,对符合贫困条件的残疾人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大多数残疾人长期独自在家,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跟更多人交流。”该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对于生活困难或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残疾人,该社区也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帮扶,截至目前,共有16名残疾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114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3名残疾人发放重度护理补贴,5户残疾人家庭在“幸福食堂”解决用餐问题。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