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非遗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吃“文化饭” 走致富路
2019-12-10 23:03:4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承“非遗”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更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扶贫攻坚取得的积极成果赋予传承非遗新的重要意义——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非遗+扶贫”正引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吃“文化饭”,走致富路。

 

一举两得的工程

 

      西藏藏族唐卡、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云南福贡傈僳族传统手工织布、湖南长沙棕编、河北丰宁满族剪纸……这些珍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曾点缀着我国文化星空,可由于种种原因却濒临失传,幸运的是,这次它们遇到了“扶贫”。

      羌族刺绣的传承人王小琴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陕西羌文化仅有羌族刺绣一项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其余如羌族歌舞、羌族祭祀、羌族傩艺、羌族医药等没有申报为保护名录,随着老艺人的过世,这些艺术都面临失传。”据记者了解,王小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陕西省人大代表,每次出席会议她都会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现在我又多了一个任务,除了传承技艺,还要带队脱贫。”王小琴说。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村,因当地村民的治银技艺无法变现,银匠们一心只想外出务工,致使麻料村一度变成“空心村”。 一边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边是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的贫穷。村民们望“艺”发愁,干部们见“艺”思变。如今,随着非遗商品市场需求的扩大,麻料村凭借精美的银饰锻造技艺,从“空心村”一跃成为“人气村”。

 

老工艺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非遗+扶贫”模式变得更加有章可循。文化和旅游部下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两个文件,让该模式在贫困地区落地见效更为深入和具体。

      “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和临朐县冶源镇刚刚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的第二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推荐名单。”山东潍坊市文化厅负责人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这两个地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柳疃镇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采取传承人企业引领,传习中心、博物馆宣传带动等帮扶政策和方式,不仅使古老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冶源镇不断加大非遗项目的挖掘力度,先后在省定贫困村建立了石艺、烙画、剪纸等10余个传习场所,每村带动就业百余人,年人均增收一万元,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千阳县、云南新华村等一大批非遗传承地,抢抓国家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扶贫扶志、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群众尝到“文化饭”的甜头,看到脱贫的曙光。

 

非遗助力“扶志”和“扶智”

 

      河南郑州中牟县在扶贫先“扶志”“扶智”上做足了文章。今年以来,县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中心开展了系列“精准扶贫非遗扶智”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组织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故事”“官渡的传说”“面塑”“泥塑”“剪纸”“线编”“摩门八卦”“传统戏曲”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相继走进狼城岗镇、大孟镇、姚家镇、黄店镇、刁家乡6个乡镇的11所学校40多个教学班进行传承教学,惠及1600多名学生。

      记者了解到,此次“精准扶贫 非遗扶智”活动让非遗从书本上走进了乡村孩子们的心里,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向同学们普及非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更加发挥了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我们处在偏远乡村,很感谢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心。”刁家乡莲花池小学负责人说,授课中明显可以看出学生们眼睛里写满了渴望,孩子们紧紧围着传承人,用心的画着、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甘肃,为深入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帮助临夏县、积石山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文创产品,改进临夏砖雕、保安腰刀生产工艺,提高设计和制作技艺,拓宽销售渠道,受甘肃省文旅厅委托,兰州交通大学承担了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兰州交通大学组织研发小组,先后赴浙江、台湾、深圳等地,进行了市场开发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考察调研。高校的深度参与,让非遗扶贫工坊的技术难题不再难,也为贫困群众脱贫贡献了智慧。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