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各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不断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推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让黄河成为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河,要先从源头做起,用爱心养育幸福河。”近日,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在“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大型生态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有感而发。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大型生态公益项目采用一加一结对“认亲”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养护行动。项目由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起。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区域居住着几十万藏族同胞,他们是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现有生态管护员17211个,提升他们的知识、意识、能力、技术,是三江源养护的关键所在,是三江源养护的客观需要,是广大养护者的自我提升需求,也是三江源管理的重点难点。
据悉,该项目捐赠5000元,可结对资助一名三江源的生态管护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生态管护专业水平和美好生活建设能力,守护好中华水塔和生态屏障。同时,捐赠者与藏族同胞随机结对,通过参与这一项目,用爱和行动回报守护水塔、养育水源的可亲可敬可爱的藏族同胞“养源人”。在那最高的山头、最蓝的天下、最清的水边、最美的草原,交一个三江源的朋友,认一门藏族亲戚。
启动仪式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永禄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情况。他说,2016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在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时,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目前, 17211个生态管护员的户均年收入21600元,对牧民脱贫解困、巩固减贫成果发挥了保底作用。
据介绍,三江源区域的生态管护,离不开牧民管护员的辛勤努力,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他们每天都要巡护几十公里。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他们生态管护巡护基本知识和适应新时期的生产生活技能还比较缺乏,还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他们的能力亟需提升。“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生态公益项目立意于生态保护的制高点,通过“育人”以及“一加一结对”机制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便于参与,公开透明。
“项目瞄准了培养生态管护员,提高养护能力这一关键点。要义是‘养护’,保护是基础,养育是根本。”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汪文斌告诉记者,尤其对于三江源这样的生态薄弱地区,要长久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养育;核心是“育人”,即通过育人,提升生态管护员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三江源的生态养育;机制是“结对”,即一加一资助,结对认亲的参与方式;价值是“补偿”,即利益、生态、情感的补偿。
启动仪式现场,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关于项目的重要意义,龚维斌表示,“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公益项目关乎生态,关乎社会,也关乎民族、宗教、文化以及脱贫攻坚等多个方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一个重大的生态工程、社会工程。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