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据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介绍,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4.4%;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81.67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6.2%。随着老龄人口数量日趋增长,轮椅等辅具已成为常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上海将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康复辅具配置规范体系,将“共享康复辅具”推广进医院、进社区。
扫码“共享轮椅”获好评
“每次带母亲来医院体检都像‘打仗’一样,自从可以扫码租借轮椅,大大提升了看病的效率,可以到了医院随时租借,我一个人就可以带母亲来看病了。”正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陪父母体检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患者就医的舒适度,早在去年4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就正式引进了“共享轮椅”项目,为患者提供院内轮椅扫码租借服务。
作为上海地区首家“共享轮椅”入驻的医院,此次引进该项目又是一便民力作。据悉,该轮椅的租赁流程非常方便,只需要扫描收纳架上的二维码,进入商家小程序,完成注册,缴纳299元押金后,即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前2个小时是免费使用,2个小时之后按照每一小时2元钱计费,单日最高收费10元封顶,押金随时可退。
对医护人员而言,实施共享轮椅项目,可以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升医院管理的效率。而对患者而言,共享轮椅借还手续简单,操作便捷,节省时间,提升了就医效率。据悉,目前,共享轮椅项目已经在已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三甲医院进行试点,未来还将在更多地区进行推广。
启动“共享辅具”试点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召开了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表示,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工作,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去年年底,上海市启动了“共享辅具”试点项目,在浦东新区和宝山区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试点,依托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设5个康复辅具固定租赁点和1辆流动服务车。据了解,在试点期间,特定人员可以申请租赁服务补贴,补贴金额为租赁服务价格的50%。
目前,全市已经设立10余家老年福祉产品应用推广基地,分布在浦东、杨浦、长宁、宝山等区的养老机构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此外,从今年开始,上海市民政局计划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资源,每年设立60到80个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站点,三年覆盖全部街镇,并建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售服务信息平台,优化市民的使用体验。
呼吁“共享辅具”进入医保
对老年人来说,付费借轮椅仍然是个“新鲜事”。一方面,不管费用多少,“忍一忍”的心理让他们减少了这类需求,而另一方面,长期支付辅助器具依然对老人产生不小的压力。
上海市民刘大爷是“共享辅具”的长期用户,由于老伴儿失能失智,5年前,他花费1000多元买了一个手摇护理床。但老伴儿睡着不舒服,他摇起来也很吃力。可面对上万元的自动护理床,刘大爷迟迟下不去手。去年,他偶然获悉上海瑞福养老能租赁,于是以每天10元的价格租借了一款进口遥控的护理床,之后他又陆续租赁了肢体康复器等产品。这些“共享器械”起初确实帮了刘大爷不少忙,但日积月累,他觉得到租金支出不是个小数目,“价钱太贵了,但是实在需要也没办法,最好能进医保。”刘大爷如是说。
辅具使用者的需求往往是特定的,比如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而优质辅具大多售价不菲。《慈善公益报》记者查询了网络上电动轮椅的价格,发现大多智能轮椅单价都在5000-10000元之间,甚至更高。由于轮椅等康复辅具并未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或社会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康复辅具购买成了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大负担。
上海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处处长孙晓虹表示:“我们要了解哪些辅具是老年人比较需求的,对于纳入一些社会保障目录有个参考依据。我们想通过2到3年的试点解决老年人支付的问题。现阶段可以通过养老补贴来支付租赁费。另外也在研究保险,我们想能够纳入长护险的一个框架。”
据悉,接下来,上海市民政部门也将继续鼓励商业保险支持康复辅助器具消费,同时,研究社会保险部分支付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的可行性,为康复辅具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