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王希文) 保障老百姓使用的常用药、短缺药价格稳定、供应及时,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重大民生关切。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自今年4月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查处了原料药垄断违法违规行为,对4种原料药进行了立案调查,并简化原料药上市流程,确保短缺药品的价格稳定。
药品短缺的成因
从2015年国家放开药品定价以来,除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安全的麻醉用药、精神药品等价格仍由政府定价,其他由市场自发形成。中国药品市场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市场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
原来的药品市场,生产企业多而散,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流通环节多,利益错综复杂、层层加价,存在不少壁垒。这些原因反映到价格上,就会有一些怪象,比如低价药企业生产供应积极性不高,因此患者买不到低价药。近年来国家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通过财政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笼换鸟”,解决医院合理收入等问题,对上游药品的生产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由于市场调节作用不充分,一些药品生产高度集中,或者供应渠道单一,容易产生垄断。另外,一些小品种药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如必须符合有效性和安全性;需特殊的技术门槛和生产流程工艺,因此,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进行小品种药的生产,或难以通过扩大生产及时增加供给。还有一些小品种药,市场需求不稳定不均衡,如全国每年的农药中毒病例数量不多,也不知道哪家医院有治疗需求,所以不容易稳定供应。以是几种原因,必然会使短缺药传导到价格上。
国务院建立短缺药保供机制,实际就是从生产、流通、使用,以及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既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又要防止市场失灵,努力保障供应和价格稳定。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国家将首先完善药品短缺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解决监测和应对不够灵敏的问题,及时采集药厂停产信息。二是完善短缺药品采购政策,解决企业不愿意供应等问题,以合理价格保证企业配送,特别是偏远地区配送,让企业有合理利润。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原料药垄断,操控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建立健全短缺药品常态储备机制。以上四条措施主要是针对现在出现的问题,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及时实施到位,应该对解决药品短缺问题会有帮助。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各级部门共牵头处置了2万余条医疗机构上报的短缺药品信息。为做好重点药品供应保障,国家卫健委于7月10日恢复氯法齐明(氯法齐明是用于耐多药结核治疗的必需药品)的生产和市场投放;积极协调国内企业扩大阿糖胞苷产能,以应对国外停产造成的短缺;指导地方解决硝酸甘油生产难题;制定第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清单。
目前,有24个省份已明确了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极大地推动了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的落实。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医保局组织的17种抗癌药谈判,最终达成了理想的采购价格,今年上半年,有15种抗癌药采购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9种药品是2018年全年采购量的5倍以上。比如,伊布替尼是2018年全年采购量的18倍。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随着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药品短缺矛盾有所缓解,大范围、长期性短缺情况较少,主要为暂时性、局部性短缺,今年各地建议国家应对处置的10余种药品,每个品种均限定在个别省份,不具备普遍性。
日前,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卫健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药品短缺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实施药品停产报告制度,推动医疗机构设置急(抢)救药等库存警戒线,建立健全短缺药品常态储备机制;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提高政府办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对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合理定价、直接挂网采购。
对替代性差、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药品,国家将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保障供应,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原料药垄断、操控市场等违法违规问题。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