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郭诗锦)电商扶贫工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近日,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发布《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通过在全国征集、评选,全国共产生60个典型案例。除中南大学选报的《江华瑶都优品电商扶贫案例》入选《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入选的3个高校扶贫案例之一外,西南财经大学也在对口帮扶贫困县工作中,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地理条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带领当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公司+农户”模式
助力精准扶贫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最南端,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因为交通、区位等方面的原因,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湖南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县,拥有“瑶山雪梨”“瑶珍大米”“江华苦茶”等一批具有江华标签的名优农特产品。过去,因为这些产品缺乏包装、信息闭塞、商品意识不强等原因,大多都走不出去,只能在当地贱卖,无法开拓更大的市场价值。
中南大学2013年正式启动定点扶贫江华工作,重点负责大圩镇长山村的脱贫工作。入驻江华以来,中南大学把握江华县自然生态好、农业产品多的优势,依托“互联网+”,将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切入点,广泛开展电商创业实践。
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工作队联合优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瑶都优品商城”公众号,专注经营油茶、水果、茶叶种植、家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家乐、乡村旅游开发等业务,主推瑶山雪梨、瑶珍大米活竹酒、红薯粉、山茶油和高山土鸡等成长潜力产业,合理使用江华县优质生态资源实现经济盈利;江华瑶族文化神秘又独具特色,奏铛、盘王大歌、放炮节、赶鸟节、盘王节等都是江华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亦是良好的旅游资源,中南大学结合该县特色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旅游资源电商推广;还通过扶持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进行供应端的推广,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实现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电商平台+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大圩镇长山村共引进了12家农业种植大户集中打造绿色农产品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基地加盟商户共计21户,指导当地农户开发农产品累计30余种,直接带动就业120人。累计销售额600多万元,农户以家庭农场、茶叶合作社、养殖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入驻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推进成果转化
服务扶贫一线
电子商务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作用还体现在促进消费扶贫和倒逼产业转型上。依托电商平台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消费扶贫,众筹、预售、认购、领养等,都可以应用到电商扶贫上。初期的电商扶贫是农民有什么电商帮助卖什么,随着电商对消费者大数据的掌握,农民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种植,从而推动农民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的定制化生产。
针对贫困地区的特征,西南财经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设计了以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为主体的三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电子商务专家团队不仅开展了培训技能、搭建平台、拓宽销路等做法,还指导并帮助美姑县和金川县搭建了“5站6点1中心”的电子商务结构,实现了两地电子商务从无到有的飞跃。
“我们对帮扶县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乡镇片区电子商务负责人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打造了一支本土电子商务扶贫队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帅青红说。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农产品销路,2018年12月份,西南财经大学在繁华的光华校区校门口建设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金川两个贫困县线上线下电商服务店,展销两地的荞麦、干果、野菌、土鸡蛋、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帅青红表示,校园电商体验店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农产品进城,通过“以购代捐”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增收。同时,学校利用校友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大城市。2019年第一季度,美姑店的营销金额达300多万元,金川店的营销金额超过了500万元。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