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建设北疆共赴小康路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目标和标准,带领全区2500万各族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到2018年底,全区累计减贫141.76万人,贫困人口“两不愁”问题基本解决。目前还剩余15.3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落实“三保障”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两个方面,确保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制定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组织基层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等保障情况的“回头看”,加大排查整治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剩余的指标任务。特别是对“三保障”当中存在的没有达标的问题要彻底整改。对超标准的问题要进行整改,全部纠正到位。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省级领导“一对一”帮扶贫困县的工作机制,向57个贫困旗县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工作总队由厅级干部带领,同时向贫困嘎查村派驻工作小队,为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帮扶责任人,所有的工作队员都被要求每年在嘎查村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00天。到2018年年底,全区共派出8702个驻村工作队,总人数达到35735人。其中,自治区180人,盟市1773人,旗县市区17342人,苏木乡镇16440人。
同时,在工作队的组织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保障范围。健全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失学现象的发生。今年,内蒙古还将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启动未达标的176个苏木乡镇的卫生院、752个嘎查村卫生室的建设,确保贫困群众医疗有保障。另外,投入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资金7330万元,确保36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清零。筹资2387万元,解决好3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还通过脱贫攻坚的“农民夜校”、宣传思想文化的“十进村”等措施,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决心和信心,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目标转变。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牧区的治理机制,牢固树立帮扶助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搞好帮扶和引导,政府既不当“保姆”,也不养“懒汉”。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党的民族政策无比优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比优越。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才有繁荣和谐进步的今天和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