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欣闻长治慈善新足音
2019-02-26 17:31:50    慈善公益报

 欣闻长治慈善新足音

 山西长治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兆祥潜心编撰《长治慈善之声》
 
 
     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李济慈山西省长治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兆祥历经多年编撰整理的《长治慈善之声》,涵盖了长治慈善十余年发展历程,荟萃了长治慈善实践与研究成果,文字朴实,内容详实,资料丰富,是张兆祥长期从事慈善工作的心血结晶,也是长治慈善人不断改革拓新、砥砺前进的真实写照,成为长治当代慈善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张兆祥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长治慈善之声》的编撰工作,离不开山西及长治各级相关领导、慈善公益界同仁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厚爱与支持。十多年来,长治慈善人始终坚守初心,追逐梦想,履行使命,担负责任,在汗水与奋斗中弘扬慈善大爱,打造德善长治。正是这种力量使我产生了编撰整理《长治慈善之声》的想法。”
      《长治慈善之声》的资料文字量达56万字,包括慈善概述、慈善专论、历史回顾、媒体报道等部分。其中有长治日报《长治慈善》专刊(2007-2016)126期的文章汇总以及刊登于国家、省市级报刊有关长治慈善的175篇文章与255篇文章目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长治慈善之声》
的初心与本义

       张兆祥说,编撰《长治慈善之声》的初心在于讲慈善、讲长治慈善并立足长治向世人发出慈善的呼唤,呼唤传承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彰显慈善美德,弘扬“太行精神”,赞美“长治好人”。
      《长治慈善之声》详实记录了长治市、县(区)两级慈善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汇集了长治市爱心企业、单位及社会广大爱心人士十多年来投入慈善公益活动的精彩故事,反映了长治慈善助力扶贫攻坚与社会保障的丰硕成果。
      张兆祥以对家乡慈善的深厚感情及切身感受,阐释了慈善事业于人生经历的“大学校”意义;阐释了“精读善书勤善思,修养善心举善行”的生活哲理;阐释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国家机关退休干部转成为一个专业慈善工作者,“用大爱激励余热人生,以责任传递友善美德”的心路历程。
      张兆祥说,《长治慈善之声》所贯穿的基本思路在于提升“四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四个理念”即中华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先进文化的理念;中华慈善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有机结合的理念;中华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石的理念;中华慈善文化是引领公益慈善前进方向与凝聚社会力量的理念。“三个转变”即由国家包揽社会救助的理念逐步转变为以政府救助为主体、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理念,慈善救助的意义在于“补短板”“扫盲区”“救急难”“兜底线”,与社会救助紧密衔接,与政府救助形成合力;由政府工作的硬性机制逐步转变为以德以情以爱传递铺展的运行机制;由国家政府机关为主的运作方式逐步转变为民间团体的社会化运作方式,在贫困群体与政府之间架起连心桥、形成连心锁,让慈善之花开遍上党大地。

《长治慈善之声》
的实践与理论

      在《长治慈善之声》中,作者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十多年来长治市、县(区)两级慈善组织所设立的慈善项目,开展的慈善活动,以及不断涌现出来的长治慈善楷模与感人善举。
      长治市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夯实慈善款物大筹募、慈善救助大行动、慈善文化大宣传、慈善组织大建设“四大”慈善基础为宗旨;以激活慈善创新动能、信息公开动能、表彰激励动能、税收优惠动能“四大”慈善动能为重点,不断推动长治慈善更快、更高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长治慈善之声》不仅是长治慈善的实践篇,也是长治慈善的理论篇,其中包含长治市历次慈善论坛文章39篇,“学读慈善伦理体会”10篇,对长治以至中国慈善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着重探讨了中华慈善文化发展历程以“仁爱”为核心的古代慈善文化;以“救国”为目标的近现代慈善文化;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新中国慈善文化的三个阶段。
      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故乡”,《长治慈善之声》还以“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远古文化的活化石”为专题,从滥觞于此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典故出发,讲述了上党地区远古文明所蕴含的慈善文化。令人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