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名星
记福建省宁德市慈善总会会长缪耕山
2019-05-05 11:55:22    慈善公益报

 八载耕耘慈善业 一方山水焕新颜

——记福建省宁德市慈善总会会长缪耕山
 
81.jpg
 
 
        2011年7月28日,福建省宁德市首届慈善大会暨宁德市慈善总会成立大会召开,会议选举宁德市政协原副主席缪耕山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6年12月19日,宁德市慈善总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举行,缪耕山众望所归,再次当选宁德市慈善总会会长。五年一届,两任会长的缪耕山肩扛群众疾苦,心想扶贫思路,胸怀为民情结,早已做好了在这个岗位上奋斗到底的准备。
       在过去8年时间里,宁德市慈善总会在缪耕山的带领下,秉承“携手慈善,共创和谐”“慈心济世,善举惠民”的理念,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意,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扶贫济困、灾害救助、医疗帮扶、教育救助、扶老助残和其他公益慈善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弘扬慈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贡献。谈到这些年投身慈善事业的心路历程和工作经验,已到古稀之年的缪耕山饱含激情、侃侃而谈。


从无到有 不忘初心志高远

      2011年,宁德市政协副主席缪耕山退休了,多位企业家找上门邀请他去企业工作,年薪开出10—20万元不等。当时宁德现代慈善事业亟待发展,市委书记、市长也登门拜访,请一直主持扶贫工作的缪耕山筹办成立宁德市慈善总会。缪耕山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有经验、有人脉,还能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余光余热,就接下了任务。由于政府只给了启动费及人头经费,缪耕山需自筹慈善资金。他便带着几位同志前往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几个大城市,动员企业家为宁德慈善事业作贡献。在他的积极筹措与多方奔走下,宁德市慈善总会顺利成立,宁德慈善事业破茧成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几年来,缪耕山与宁德市慈善总会通过各种渠道共募集资金物资达6000多万元。他把主要工作内容定在实施“6+1工程”上,即助老、助孤、助残、助学、助困、助农+协助政府救灾,共投入善款近50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万多人,尽到了慈善组织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弱势群体解愁,协助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和谐的社会责任。因成就卓越、社会反响良好,宁德市慈善总会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被授予“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组织”称号。
      说到加入慈善行列的初衷,这位宁德地区的慈善“掌门人”露出了深情的微笑。他引用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高山,就能看到伟岸;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海,就能看到浩瀚;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找到辉煌的制高点。”与慈善事业结缘,既因为缪耕山从任福安县副县长分管扶贫工作到任宁德市政协副主席主管提案工作,十分了解、关心农村扶贫工作,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工作经验,更因为他有着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走上慈善道路,对缪耕山来说是一件秉持初心、水到渠成的事情。35年的扶贫+慈善经历,在每一个岗位上,缪耕山都挂钩帮扶一个村子,被群众授予“荣誉村民”称号。35年来,他一直行走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既是宁德民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从基层到管理 精准扶贫接地气

      缪耕山常常说:“党员干部要用眼观察基层民情,用耳倾听群众呼声,用手帮助排忧解难,用心融洽党群关系。慈善扶贫工作就是要群众有所呼,我们有所应。”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常常深入基层,摸底调查、走访慰问,帮助基层最困难的人,为这些弱势群体送服务、送温暖,让他们感到社会各界的关怀。
      为了将慈善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连民心、解民忧、纾民困,缪耕山每年都带领宁德市慈善总会开展“走百村,进千户”活动。这些落后村庄多位于偏僻山区,山高路远、坡陡弯急,但六、七十岁的缪耕山仍旧坚持亲自调研。几年下来,缪耕山走访了600多个村庄,宁德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
      缪耕山根据平常搜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入群众、实地走访,边调查研究边解决问题。期间,宁德市慈善总会筹集资金4826.36万元(不含物资),走入37所学校,680个村庄,实实在在开展了一系列关注民生、帮扶弱势群体的慈善救助项目,惠及人数50285人次,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尽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
      通过“走百村,进千户”活动,缪耕山发现农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一是50%返贫户都是因病返贫;二是存在不少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财在10万元以上的村子更少。对于这些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缪耕山都认真做了记录,并形成工作意见和建议。每年在市委市政府听取厅级干部意见座谈会上,缪耕山都将这些意见建议提出来,一共30多条,大部分都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从点到面 慈善助力扫死角

      缪耕山非常注重发挥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和政府帮手的职能作用。他认为,脱贫攻坚不仅需要政府全方位兜底的扶贫方式,也需要在扶贫力量上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拓展。慈善事业恰恰是一股最为合适、也必不可少的力量。缪耕山说:“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慈善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创新为抓手,为政府工作补短板,不断清扫扶贫死角。”
      2016年,宁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意见》,宁德市慈善总会积极贯彻,率先确立柘荣县仙岭村为“宁德市慈善扶贫第一村”。挂钩帮扶以来,缪耕山带着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先后22次深入该村开展帮扶工作。他们以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志愿者扶贫为主导,不断开拓慈善扶贫新路。如今仙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1万余元,村财从负债7万元到每年稳定收入11万元,许多出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开展生产。每次缪耕山到仙岭村,总能得到村民亲切的回应,有的村民还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老缪,现在村里的小伙子好娶媳妇了!”。
      让缪耕山特别开心的是,在走访基层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因为市慈善总会的一个调查展开一个项目,又用另一个项目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职能部门介入的良性“多米诺效应”。如2013年缪耕山在周宁县慰问时发现一位失去独子和丈夫的56岁妇女,她自己又身患疾病,没有经济收入,缪耕山立即联系当地民政办给予申请五保户。随后,缪耕山带领宁德市慈善总会对全市失独家庭进行摸底统计,当年全市共有127户失独家庭,于是他们联合民政、计生、卫生等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县一案,一户一策”的援助原则对失独家庭实施分类援助。

从传统到现代 项目创新树品牌

      在缪耕山的字典里,“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他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慈善事业要在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准确把握大政方针,唯此才能走在现代慈善组织建设的前列。缪耕山说,《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宁德慈善工作也要努力抓住机遇,再上新台阶。
      如何创新?缪耕山说:“我们要改变工作思路,不再自行‘配餐’,改为群众自己‘点菜’,将慈善项目的设计实施由‘慈善总会说了算’变成‘人民群众说了算’。”宁德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民政局等举办了宁德市慈善公益项目策划方案征集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将慈善事业办成老百姓希望的样子。
      募集慈善资金是开展慈善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慈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慈善资金募集不乐观的形势,缪耕山及时更新募资理念,进一步创新资金募集机制,健全完善募集形式,坚持企业、社会法人单位捐赠与群众捐赠相结合。缪耕山采取“设立小额冠名基金”“慈善一日捐”“定向捐助”等方式,激发各类捐赠群体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慈善资金总量,提高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慈善扶贫”仙岭村的过程中,缪耕山根据多次调研,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以“善”立村的发展思路,改变过去单纯以发放救助金为主的慈善扶贫做法,推行“慈善+产业”“慈善+公益”“慈善+基金”“慈善+村建”模式,以“换血、输血、造血”为扶贫目标。通过环境整治、历史文化挖掘、挂钩贫困户等形式,实现了村提升、户脱贫、村增财的良好效应。
      在慈善感化犯人方面,缪耕山启动实施了“慈善之光暖高墙”项目,对犯人进行创新帮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对改造犯人发挥了显著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帮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缪耕山广泛发掘资源,从救助对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救助。项目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分别从宁德市司法局和宁德监狱吸收了具有心理咨询、法律、医疗和艺术专长的干警及司法社工志愿者共344名,针对监狱中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开展结对帮扶,创造性地组织司法社工提供专业服务,为顺利对接社会帮扶力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余各参与单位也积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主动提供支持,使帮扶工作一以贯之,确保成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缪耕山已是70高龄,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不忘初心,高举慈善大旗,以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慈善之心”扶贫济困,用“慈善之火”温暖宁德。(卓林燕
 
 

82.jpg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