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9月中旬,中华慈善总会在深圳举办“中华慈善论坛2020”,论坛的主题为“重大灾难与慈善组织”,以期通过对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探索慈善力量如何更好地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和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由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刘伟主持,宫蒲光会长作了主旨讲话,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功成、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等专家学者及全国部分地区慈善组织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充分肯定慈善组织在疫情防控中彰显了应有的社会担当,指出并分析疫情防控中慈善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号召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20年一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江苏省慈善总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闻令而动,勇于担当,雷厉风行。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根据民政部门关于动员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的要求,立即开通了慈善网络募捐平台,并向南京海关申请为省内指定的进口物资捐赠接收单位,向社会公布捐赠账号及联系方式。全省各级慈善组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密切配合、有序运作。截至5月31日,江苏省慈善总会系统共收到捐款8.93亿,接收定向捐赠物资1310批次,其中境外捐赠物资125批次,物资价值1.66亿元。省慈善总会募集款物达1.35亿元。全省慈善组织网络、腾讯公益、中国银行APP三个网络平台,共收到线上募捐2501万元,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保证。江苏慈善人在疫情防控大考面前,考出了好成绩,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江苏慈善人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新时代的慈善公益精神。为此,我们在总结思考之余,总结了慈善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几点启示: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慈善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我国慈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听党话跟党走,依法依规开展慈善活动,保证慈善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构建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对《慈善法》部分章节进行修订,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制。健全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监管、慈善组织履行责任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并完善慈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建立慈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和区域慈善指数发布制度,每年向社会发布区域慈善指数。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年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慈善事业,每年发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白皮书。将慈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卫生、十四五经济发展指标之中。在中华慈善日及江苏慈善周期间,开展慈善文化系列宣传,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慈善一日捐活动,省、市领导带头捐款。省人大每年组织一次慈善工作执法检查,省政协要将社会组织(慈善家)代表纳入界别,参政议政。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主流媒体,定期宣传慈善人物、慈善事迹。
二、全社会爱心驱动和慷慨捐赠,是慈善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支撑。各级慈善组织要高度重视研究“互联网+慈善”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相关方式方法,通过打造新平台、建立新模式、寻找新伙伴,大力推动网络时代慈善工作新发展。江苏省慈善总会近几年参加“99公益日”网络募捐活动,从前年300万元,去年1500万元,到今年8000多万元,发展势头迅猛,当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积极参与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全国性“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该项目有着全新的运行机制,全国一张网,多级大联动。便于全国慈善会共享服务网络,便于全国慈善会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便于促进全国慈善会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主要作用:赋能社区,调动群众参与幸福家园建设的内生动力;链接乡愁,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回报故乡的家国情怀;提升能力,通过多个方面协助各级慈善会整合资源;树立信心,通过规范透明的项目提升慈善会公信力。我省是中华慈善总会首批推进的省份,首先在盐城大丰区先行先试,明年全省所有村居全面展开,力争将此项目做大、做实、做强、做出品牌。要大力开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以省教育厅、省慈善总会近期在扬中市联合召开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推进会为契机,总结推广扬中市、常熟市、江都区及淮安区经验做法,为我省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注入了示范引领、谋篇布局、创新发展、生机活力。
三、慈善组织自我完善和责任担当,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内生动力。省级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枢纽型、服务引领型应有作用,树立慈善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联动的运行格局,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健康生态与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要有一个团结创新、自强不息、凝聚力强的慈善组织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强弱直接影响慈善组织质量发展,切实完善慈善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勇于责任担当,增强宗旨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求实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壮大慈善组织整体实力。二是要有一个主动作为、爱岗敬业、执行力强的专业化工作团队。要抓好慈善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慈善事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出台激励机制,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提供施展才华好舞台。引导慈善事业从业人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争先创优,不辱使命。三是要有一个依法依规、阳光透明、公信力强的价值取向。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观念的生命力。制定实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政府部门的奖励、处罚机制密切对接,并鼓励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开展组织透明、绩效评估和信用等级等评估。加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能力建设和内部治理结构,努力营造良好的慈善信息公开法制环境。四是要有一个项目牵引、衔接融合、引领力强的慈善救助体系。慈善项目建设是慈善组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优先选择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影响的、社会弱势群体最需要而社会救助政策未能覆盖的可持续发展的慈善救助项目。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政策上的衔接,积极探索部门合作、上下联动融合式项目发展路径。后疫情时期,江苏省慈善总会开展的“防返贫再保险”“帮特困、助急难慈善再救助”“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幸福家园村社联动”“为困难家庭赠送家电包”等项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社会广泛赞誉。
四、早做准备争取主动,认真筹划扎实推进,是慈善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政府层面要明确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等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地位、参与责任、参与机制、动员机制、保障激励等相关规定。慈善组织要积极衔接和响应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的应急预案,平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处突演练和人员培训。江苏省慈善总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慈善组织参与的行动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再遇到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可以说心中有底,应对有方,行动有策。
(作者单位:江苏省慈善总会 谢玉和)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