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杂志副主编 苏 红
慈善公益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慈善期刊应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新形势,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慈善》杂志要始终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坚持党性原则,引导正确舆论;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宣传慈善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慈善组织作用,助力慈善事业发展。
新时期
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新形势下宣传工作要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五大任务。这不仅是对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也为我们慈善宣传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做好慈善新闻宣传工作,对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民众立志、为行业立标;能够树立良好的慈善社会形象,也能够动员社会各界、营造社会慈善氛围,是“筑善基、开慈源、促善行”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
慈善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形象全面地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内容。“责任”一词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尤为重要,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拥有责任意识,承担责任服务全局,勇于担当使命。
《慈善》杂志自1998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作为《慈善》期刊编辑,也始终明确刊物与自身的职责使命,弘扬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精神,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1.坚持政治导向,维护公益慈善正面形象。
《慈善》杂志要始终坚持政治导向。做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对新时代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精准定位,赋予了慈善事业新的光荣使命。作为慈善期刊,要进一步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宣传和发展慈善事业。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很好,一个具有组织化、公众化、规范化、透明化、专业化的现代慈善体系已基本形成。慈善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关注度较高,对工作中的瑕疵容忍度低。进入互联网时代,慈善新闻的传播更加高效快捷,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关于慈善的各种声音也随之而来。在历次国家重大公共事件中,慈善组织往往都处在舆论风口浪尖。在网络自媒体时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人发声万人呼应,一些网民缺少平和与理性的心态,对待慈善组织既缺少理解和宽容,又不依法评判是非,动辄就施以媒体暴力,让人有口难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的公益慈善组织一时陷入了舆论漩涡。作为慈善期刊,要肩负起引导正确舆论的责任。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上,要敢于发声、厘清是非,维护公益慈善正面形象。
2.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慈善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慈善文化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慈善精神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悠久的慈善传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得以快速发展,慈善实践取得了丰富经验与显著成就,慈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人皆可慈善”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杂志一直将弘扬慈善文化,助力慈善文化传播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在重点文章和栏目策划上突出慈善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同时结合现代慈善,将新时代的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展现给读者,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慈善精神,培育公众的慈善文化,使得慈善精神得以传承,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杂志更是积极响应《慈善法》关于弘扬慈善文化,培养公民慈善意识的号召,在慈善文化普及方面,《慈善法》这样规定:“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及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慈善》杂志更是积极响应要求,开设“慈善文化进校园”以及“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栏目,从孩子抓起,播撒爱心种子,弘扬慈善精神,传承慈善文化。
3.宣传慈善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引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榜样引领、典型示范。抓典型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对于慈善先进典型的宣传,充分体现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要求。新时代我们应更好地发挥好慈善先进典型宣传的时代引领、榜样带动、凝心聚力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慈善》杂志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讲好中国慈善故事、传播好中国慈善声音,展现我国慈善事业的良好形象。在编辑实践中,要提高典型意识,彰显慈善影响力。做好慈善典型宣传,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慈善工作开展、提高慈善影响力和公信力都有着重要作用。《慈善》杂志一直把抓好典型报道,包括慈善人物典型、慈善事件典型、慈善经验典型等作为主要工作。牢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断拓宽视野,注重慈善领域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把握关键点。以慈善会为主要对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优秀的慈善人、爱心企业真实地记录下来,将这些保留在历史长河中。利用多方平台讲述慈善故事,传递慈善声音,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以此激励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4.彰显慈善组织作用,助力慈善事业发展。
近来年,随着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慈善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弘扬慈善文化等方面做出新贡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事业从被极度忽视到被确认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补充力量,以基金会、慈善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经历过多次重大社会救援活动和无数慈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验证的。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印度洋海啸,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之后的玉树、雅安、鲁甸地震等多次救援行动,全国慈善会系统接收的捐款占全国捐赠总额的三分之一,逐渐形成政府、红会、慈善会三大救灾行动受赠主体的格局。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社会捐赠活动中,全国各地慈善会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再次成为社会捐赠活动的主要力量,为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接收捐款过亿的七十一家社会组织中,慈善会系统就占三十三家,占比达46%;民政部指定的湖北省五家接收捐赠的社会组织共接收捐款141.91亿元,其中湖北省慈善总会和武汉市慈善总会就接收了99.5亿元捐款,占比达70%。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慈善会系统的认可和信任,再次验证了慈善会系统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如何理解和认识慈善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扶持和引导慈善组织发展壮大,如何促进其健康地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如何帮助和动员更多的慈善组织参与到重大的救援活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协调合作关系,等等,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慈善》杂志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舆论阵地,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刊物,具有面向慈善会、宣传慈善会的责任与使命。更好地彰显慈善会系统和慈善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使得慈善事业成为实现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作为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助力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参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结 语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尊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并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奉为美德。《慈善》杂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使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支持慈善事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高举慈善旗帜、引领慈善导向,牢记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和媒体融合能力,以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精神,助力营造“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