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慈善是一门“必修课”
2019-03-06 10:45:3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济 慈) 就大多数人而言,平生常有所学未能所用的情况。或如中学时的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方程式等;或如死记硬背下的文言古句,外谚俚语,都在日后的工作中“销声匿迹”。尽管大学里有了“必修”与“选修”之分,但回头再看,仍有一些功课渐行渐远,以至音信杳然。

       跳出书本,进入社会,许多人生“功课”依旧如此。或学而未必有用,或学而未必有益,以至有害。
       然而有一门课程必不可少,可使人终生受用,裨益无穷。就是慈善的教育。
       慈善是人生一门“必修课”,并非是有功利的意义,实际的目的。相反,慈善的教育在于付出,在于奉献,在于牺牲,在于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及他人服务的事业之中。
       一个人可以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可以权高位尊,富可敌国。但若没有慈善的教育与慈善的经历,终不过是些“书袋文篓”“储钱罐子”“帽翅藏家”之类,其毕生所学所长,也无非奇能巧技,失去了生命应有的附丽。
       慈善是一门传统的课程。这一讲的“开课”可以上溯到人类的神话年代。有神农备尝百草,解民疾患;有精卫尽孝行善,衔石补天;有大禹以善治水,惠及苍生……
       中国是人类慈善文化的奠基者与建造者。从孔子的“仁德”到墨子的“兼爱”,从道家的“贵生”到佛门的“悲悯”;从春秋战国的“施粥场”到南北朝的“六疾馆”,从宋代的“慈幼局”到清代的“儒孤学堂”……一座座义庄,一位位仁者,一件件善行,一颗颗善果。慈善所至,如风熏草木,水泽田野,天光普照。
       慈善是一门现代的课程。慈善是一门大文化,消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与争端;慈善是一种大智慧,弥补了不同文明间的坎坷与沟壑。
       慈善之永恒普世,在于她是一种世界性的心灵语言,源自生命的血脉与人性的根底。她是灾难时抚平疮痍的良药,饥馑时充实饥肠的食粮,绝望处闪耀的希望光明,苦难处成就的功德圆满。
       慈善似绵如弱,却总胜过貌似强硬的分歧、矛盾与仇隙。慈善的力量如水如风,如春风融冰,滴水透石;慈善的力量是宁静缄默,于慈善之眼没有仇恨隔膜之恶,没有贵贱尊卑之分。人心向善而人心思齐。善从静默中发现了善,善从发现中塑造了善,善从塑造中发展了善,善从发展中成全了善。
       慈善是一门未来的课程。明日之人必来自今日,如同今日之人必经历昨天。岁月叠加,生命迭代;上善若水,人生浩瀚。慈善的意义不止于当下,更在于未来。慈善的贫富决定了精神的高下,决定了一人、一家、一国的高度与厚度。厚德以载物,积善以兴家。仁之不足不足以成为大国强邦,心之无所无所谓高才大德。
       慈善并非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须,而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理由;慈善功课并非我们获得技能的手段,而是提高我们生命价值的前提。倘无慈善,人将与物类同;倘无慈善教育,人只有工具的意义。
       自然,慈善绝非万能之物。既不能使人得道成仙,也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她只是一门人生功课,有益有情,有心有趣,唯此足矣。世间一切固为过客,但正因此,一切才值得我们去触摸、拥抱、感知、洞悉。善让人人爱人,也让人人为人所爱。善塑造了完整的人格:既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既善待世界,也善待小我。这便是善的美好与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