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39】舆论苛求阻碍企业家行善
2018-10-08 11:57:58    慈善公益报

《慈 善 路 上》 一书选粹之三十九 

舆论苛求阻碍企业家行善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对企业家来说,捐多捐少都是一份爱心,都应该同样受到尊重。我们的舆论不应该对慈善家有过高苛求。这样的苛求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企业家行善。
      巴菲特最近捐出了自己的一半财产,但是中国无论是从经济的发展、政策法规的环境,还是从历史沿革这些方面来讲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不应该把巴菲特的这个理念作为衡量中国民营企业家慷慨与否的一个标准。
      中国民营企业尽管近些年发展很快,但是跟美国的私营的大财团比还是初级阶段,还处在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从舆论上、政策上和环境上促进它的发展,也要鼓励它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捐赠,但是我觉得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应该一味地以巴菲特的模式要求他们无限制地多捐赠。
      1994 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时候,是不是叫“慈善总会”,还有争议。还是当时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面对舆论压力,坚持打出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旗号。大家都记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慈善”曾被我们视为资产阶级的虚伪,认为社会主义讲阶级感情,不讲超阶级的慈善。后来慈善两个字才慢慢上了中央的正式文件,一直到去年在中华慈善大会上公开讲“慈善事业是高尚的事业”。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巴菲特来中国是宣传他的理念,但是不应该以一种理念去要求所有的人,更不能把不符合这个理念的就说成吝啬。慈善本身应该更有包容性,还是要崇尚多层次、多形式的慈善理念,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爱心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如果过于苛求,企业家们也许会觉得,我不行善也许就进入不了被苛求的范围。中国的企业家现在还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实力,一下捐出资产的一半。今年效益好一点他捐一点,明年不好就不捐,后年更好捐得更多一点;而不是用一个标准画线,那样就又回到当年有很多教训的单一计划经济时代了。
      现在很多做慈善的企业家在捐款之后会要求不宣传,这倒不单是谦虚,而有些是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麻烦,在报道之后会有很多人一拥而上要求捐款。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比较宽松,对慈善家不要苛求,对慈善事业肯定是一件好事。
     (本文为李本公于2010年9月12日做客中国广播网时的讲话)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