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济慈) 寒门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她以亲身经历与感悟写作的文章《感谢贫穷》更是令人心生感慨。
王心仪诉说了自己被贫穷阴霾笼罩的童年,但即便如此,她依旧保持了阳光般的心态——“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或许只有经历了贫穷之苦,并最终突破苦境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味。
王心仪是优秀而幸运的,像她这样“冲破了坚实的土地,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能在华彩燕园绽放青春与未来者毕竟凤毛麟角。对于大多寒门子弟,王心仪的意义并不在于考取北大,而在于贫穷之下的自强自立。所以她不仅要感谢贫穷,更应该感谢不畏贫困的自己。
“感谢贫穷”是有前提的,她的情感更多基于个体体验,而非普遍的共识。
世间的道理常是:贫穷并不必然成为催人奋起的动力,或许更会成为陷人于迷惘与绝望的渊薮。中国历来便有一种声音,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由此认定“寒门难出贵子”等等。自然从另一个层面,也有“甘贫守分”“甘贫苦节”,以至“贫贱不能移”的自省与修为。两者都是社会存在与人生经验的结晶。
贫穷如同一只透明空杯,不同的人、不同的视点与思维便会生出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观点,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人会因其空无而失落以至挫败;有人则会因此产生将其注满的意愿与决心。
贫穷的价值不在贫困本身,而在于塑造强者,进而生成摆脱贫穷、战胜贫困的渴念与能力。
我们自然由衷地为王心仪感到骄傲,但也不必以为她的成功只是源于贫困。不妨设想,以她的天分、努力与品行,倘若生于富足,也能够取得成功。
当下中国,寒门学子依旧很多。王心仪只是他们这个群体之一,而非唯一的样板。没有北大还有其他,没有文学也有远方。作为贫瘠土地上的每一颗种子,成为繁茂之树、惊艳之花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哪怕成为青草,生为蒺藜,只要破土便是成功。
所以对于人生而言,普遍的贫穷并不值得“感谢”,而是应予“改变”。因为从本质上讲,陷于贫困的人并非没有天分与意志,只是在漫长的贫困中消磨了意志。
我们就是从贫困中走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一路跋涉,努力地改变贫困、消灭贫困,其意义即在于此——穷者思变。改革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无数个“王心仪们”,为了今后的她们不再挣扎于贫穷的阴霾,不再如此令人心酸地“感谢贫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