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提升城市品质 增加民生福祉
2025-09-08 02:39:4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任乐晴)在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当下,城市发展已步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正深刻改变着城市面貌,提升着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以民生为导向

  城市更新核心逻辑围绕人的需求展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国城镇化率在2025年已突破68%。大量城市在快速扩张阶段积累了诸多民生短板——早期建设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功能不全问题,部分城中村缺乏基本公共服务,偏远城区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城市更新偏离民生需求,就会偏离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7月发布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引》指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要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以民生为导向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选择。202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开展的“城市更新民生需求调研”显示,89%的受访者将“改善居住条件”列为最迫切需求,76%的受访者希望完善社区医疗、教育、养老等配套设施,68%的受访者关注生态环境与公共空间优化。在杭州,一位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老人在调研中说:“我今年78岁,爬了10年楼梯,就盼着能装部电梯,出门买个菜也方便。”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才能让城市更新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民生工程。

  以民生为导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城市的核心是人,只有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过去,部分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存在“重商业开发、轻民生保障”的倾向,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矛盾凸显。而如今,以民生为导向的城市更新,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传承历史文化记忆,既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又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住有所居”变“住有宜居”

  城市更新行动的首要任务便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让“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累计改造小区超过1.2万个,惠及居民超200万户。

  在上海,静安区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成为民生亮点。位于南京西路街道的愚园路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存在房屋漏水、管道老化、停车位不足等问题。今年3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不仅为6栋居民楼加装了12部电梯,还对房屋外墙进行了保温层铺设、屋顶防水处理,重新规划了30个停车位,并增设了非机动车充电桩。同时,小区内的闲置空地被改造成“口袋公园”,配备了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

  在广东,广州的城中村改造聚焦“居住环境提质与民生保障并重”。白云区的棠下村曾是典型的“握手楼”密集区域,房屋密度高、消防通道狭窄、环境卫生差,居民生活深受影响。今年4月,棠下村改造项目启动,按照“原址回迁、配套升级”的原则,规划建设12栋回迁安置房,同时配套建设2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个社区公园。截至8月底,广州已有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入回迁阶段,累计交付回迁房超过8000套,让数万居民实现了“从城中村到品质社区”的生活跨越。

基础设施完善让居民生活更便捷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让居民的生活更便捷、更舒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多地将“基础设施补短板”与“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推动城市功能全面升级。

  在北京,地下管网改造与交通网络优化同步推进。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石景山区,过去因地下管网老化,经常出现供水不足、污水外溢等问题。今年2月,石景山区启动“地下管网更新工程”,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5公里、排水管网22公里,更换老旧水表8000余块,彻底解决了“跑冒滴漏”问题。同时,北京还加快推进地铁线路延伸,上半年新增地铁16号线南段、19号线二期等线路,覆盖了房山、大兴等偏远区域,让居民通勤时间平均缩短20分钟。此外,全市新增公交站点300余个,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50余条,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在广东省深圳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深圳提出“每个社区至少建设1个便民生活圈”的目标,通过新建、改造菜市场、便利店、药店、养老服务站等设施,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截至8月底,深圳已建成便民生活圈286个,覆盖居民超过300万人。此外,深圳还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每年新增绿道120公里,串联起公园、湿地、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让市民在休闲健身的同时,享受绿色生态之美。

文化传承,留住城市记忆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得以延续。全国多地将“历史文化保护” 纳入城市更新总体规划,今年以来,累计修缮历史建筑超过5000处,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超过300个,让古老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在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成为“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典范。3月,改造工程启动,不仅对街区内的120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修复了古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等特色元素,还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在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周边的更新改造聚焦“历史风貌保护与公共空间拓展”。4月,西安启动“古城墙文化景观带建设工程”,对城墙周边的20万平方米区域进行整治,拆除了违章建筑,建设了环城公园和步行绿道,同时对城墙内侧的历史街巷进行了修缮,保留了“顺城巷”等传统街巷的格局与风貌。

慈善公益发挥“补位、赋能、搭桥”作用

  慈善公益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补位、赋能、搭桥”的独特作用,成为政府主导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

  在资金支持方面,慈善组织通过“专项基金+社会捐赠” 模式,为民生项目提供补充资金。今年5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地方政府发起“城市更新民生关爱基金”,首期募集资金5亿元,重点用于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等项目。在湖北省武汉市,该基金支持了江汉区1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为独居老人家庭安装扶手、防滑垫等适老设施,同时将小区内的闲置车库改造成“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服务。

  在教育与医疗领域,今年上半年,“公益中国”联合全国20家公益机构启动“城市更新教育帮扶计划”,向更新区域的学校捐赠教学设备超过10万件、图书50万册,同时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在医疗方面,“健康中国公益行”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城市更新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免费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0万人次。

  在生态环保与社会治理层面,“绿色中国”公益联盟投入2亿元资金,在全国20个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治理黑臭水体、建设口袋公园、推广垃圾分类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江苏省苏州市,该联盟支持了姑苏区的“河道治理工程”,清理河道淤泥1.2万立方米,种植水生植物3000平方米,还组织志愿者开展“护河行动”,让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河”。

  城市,正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