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专家学者热议民营企业公益数字化再升级
2025-08-20 08:03:1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史子集)《中国慈善捐赠数据2024》报告显示,我国有1766家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其中1316 家是民营企业/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占比81.18%。民营企业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主力军”。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将核心能力数字化与社会价值创新深度融合,尝试破解资源错配、效率瓶颈与社会参与动能不足等传统“输血式”公益难题。企业公益数字化如何再升级?近日举办的“再升级:企业公益数字化的创新与协同”主题沙龙聚焦民营企业在公益数字化升级过程中的平台创新、协同机制、技术边界与未来场景,就以企业为核心驱动力,携手多元主体,打造更韧性、更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生态圈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是基于内生动力和社会视角的主动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企业应超越传统商业利益驱动,主动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双轮驱动。这一范式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益多方协同的新生态:企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社会价值创造融入核心使命,通过跨行业协作提升社会福祉,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认为,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可分为私人生产与公共生产,其共享与应用本身即公益行为。企业参与数字公益的演进路径会经历从点状资源投放、社会责任融入、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深度双向融合三个阶段,最终可构建开源模型(行业生态)和通用模型(用户生态)相结合,“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自动公益机制以及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跨业态融合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实现共益、共富、共享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认为,社区慈善能缓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异化、情感疏离等社会问题,通过重建人际温暖联结推动“有质感的现代化”。在社区公益中,企业需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生态协作,参与社区建设,惠及基层,构建“头-腰-脚-臂”的“人型公益”生态体系,使公益从“输血式”帮扶转向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共创”,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基层深度融合的目标。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拓展了公益创新的可能性、驱动企业间的协同更加高效精准。公益已从“孤勇者长跑”转向“生态伙伴接力”,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与伊利共创价值、共享美好。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将数字公益生态概括为“企业公益为‘头’、公益枢纽组织为‘腰’、社区公益为‘脚’、数字化工具赋能与人才培养为‘两手’”的人形体系,指出数字公益的核心在于从受助者、企业、社区的真实需求出发,释放协同力量,最终实现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美团副总裁、美团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开莉强调数字公益的核心在于以技术为纽带构建多方协同网络,通过开放平台能力赋能生态伙伴,最终推动“共创共享”的社会价值实现。顺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炜认为数字化是构建公益信任的核心能力,基金会通过将数字化从数据记录工具升级为战略资产,可实现提效降本、精准协作和通明信任三大价值,最终目标是形成“不随人员变动而消失”的组织能力。阿里健康资深副总裁马立表示,企业公益一定要用企业的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将企业优势与社会痛点进行精准匹配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公益人的智慧:既要非常理解企业,也要非常理解社会。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沈丹玺认为,企业公益的本质是调动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公益需从工具数字化进阶至知识数字化,以效率、机会、洞见的跃迁推动中国创新模式全球化输出。爱眼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阳认为,无论是企业直接参与还是通过基金会履行社会责任,数字化都是实现“让每个人公平享有眼健康”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表示,数字化不仅优化了企业公益链条,更通过与企业的生态协作,放大社会价值产生,最终达成让捐款更满意、受益人更幸福、社会价值更好的三重目标。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