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奋力打造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原样本” —— 在“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东北推进暨培训交流会上的经验交流
2025-05-28 17:34:58    慈善公益报

□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 邓永俭
 

  慈善公益报    非常荣幸能与各位相聚在此,共同交流学习“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建设发展实践经验。2020年9月,中华慈善总会在郑州启动“幸福家园”工程,我省是首批签约实施该工程的省份之一。我们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号召,将这项工程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作为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第一时间成立“幸福家园”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四有”标准,即“有一批品牌服务工作(站)点、有一批出彩慈善项目、有一批村社互助慈善基金、有一批优秀慈善志愿者”。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试点运营;第二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第三步全省推广、普遍发展。

  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我省“幸福家园”工程已逐步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品牌项目。截至2025年4月,全省累计激活村社6330个,发布慈善需求项目2002个,累计筹款金额突破1.3亿元,直接助力2000多个村社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工程建设从整体上进入全面推广和深化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全域覆盖见实效。工程已在全省18个地市落地生根,从助力灾后重建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民生保障项目落地,从项目点对点帮扶到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工程建设越来越在促进乡村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全市3494个村社中已有1002个完成线上认领,累计拨付各类帮扶资金9736.2万元 。洛阳市、安阳市、平顶山等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洛阳市申报项目552个,线上筹集善款824.14万元 ;安阳市全力打造53个项目点,实施推进了慈善食堂、坑塘治理、老年幸福院、慈善超市等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联动管理有保障。在工程管理上,始终坚持“中慈引领、省级统筹、市县协调、村社实施”的联动管理机制 ,确保工作开展规范有序,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2024年5月,“幸福家园”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我省平顶山市召开,总结推广了“平顶山经验”“鲁山模式”等河南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温暖二七”“兰考效应”“巩义模式”等一批全国出彩市县示范点。推进会之后,省内又掀起一波工程建设热潮。开封市祥符区、洛阳市洛宁县、郑州市郑东新区、平顶山市汝州市以及平顶山市新华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幸福家园”工程全国联动示范县。河南各地市的探索实践和广泛联动,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活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

  三是聚焦服务争创新。工程建设始终聚焦基层村社发展需求,在产业帮扶、环境治理、村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群体关爱等方面持续发力,并结合实际,探索出“慈善+社工”“慈善+党建”“慈善+村民自治”“慈善+社区养老”等融合发展新路径,使工程成为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基层活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幸福家园”工程,慈善文化得到传播,“人人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幸福家园”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老百姓实实在在从中受益,对“幸福家园”工程越来越满意。

  总的来说,当前我省“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呈现出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创新性强、成效显著等明显特点。下面,我重点从“主要做法”和“主要体会”两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工程发展根基

  “幸福家园”工程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我省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幸福家园”工程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慈善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党委领导和政府推动,这是我们推进“幸福家园”工程的一条宝贵经验。工作成绩好不好,工作难不难,能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关键在于“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我会明确向市县慈善会提出要求:各级慈善会会长是当地“幸福家园”工程推动的第一责任人,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充分利用政策,争取多方支持,在项目策划上部署、在项目筹款上用力、在项目实施上把关,让“幸福家园”真正成为为老百姓服务,有益于当地社会发展的惠民利民工程。从实施情况来看,全省18个地市全部建立起了市、县、乡村(社)联动责任体系,部分地市扎实将“幸福家园”工程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基层村社将工程建设作为“五星支部”创建考核内容,形成了“党政强力推动、慈善高效落实”的局面。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慈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聚焦主责主业,精准服务民生需求

  “幸福家园”工程紧扣乡村振兴五大领域——产业帮扶、生态环保、村社文化、基础设施、困难群体关爱,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实施项目。其中,平顶山市郏县聚焦农村幸福院,推行多种慈善养老新模式,并建成农村幸福院132家,惠及服务6800余名老人;平顶山市湛河区谢庄村通过“慈善+文旅”模式,改善村居环境,建成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收入;洛阳市汝阳县紧密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首批在12个行政村、4个城市社区投放项目资金236万元,实施“爱心路”“爱心桥”“助老小灶”“乡贤捐享饺子宴”等一批“小而美”的慈善项目。洛阳市栾川县出台《助力五级四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拟定“以奖代补”标准,投入85万元善款,建设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养老点、小型助餐点等特色民生项目;郑州市登封袁桥古村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由乡贤袁占国兄弟连续9年出资发放养老金,覆盖全村65岁以上老人174名,累计发放善款超600万元,同时深度践行“慈善+研学+红色旅游”模式,形成“古村保护-产业反哺-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幸福家园”工程真正将慈善资源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项目,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强化数字慈善属性,创新网络募捐途径

  在中华慈善数字公益节共建幸福家园活动开展期间,连续两年依托“腾讯公益”平台调动村社积极参与,累计动员30余万人次参与捐赠,募捐超3000万元。从筹款来源渠道来看:一是依靠乡贤反哺。将乡贤捐赠与产业发展融合,与文旅创新融合,与产业振兴和民生保障事业融合,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结合“幸福家园”工程平台,形成“政府引导+乡贤主导+村民参与”的共建创新模式;二是依靠政府、企业、社工组织多方联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幸福家园”工程。如开封市探索“政府+平台公司+社工组织”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平台公司依托市场化运作优势,协助资金管理和项目运营;社工组织发挥专业能力,深入村社调研需求、策划项目、发起网络募捐并执行助老助学等慈善服务,建成“三位一体”的幸福家园实体,累计实现筹款1308万元;三是依靠数字赋能。依托“公益宝”平台,全省发起慈善网络日常募捐,真正实现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如平顶山市鲁山县发起“党员干部一日捐、村民一元捐”行动,带动全民参与小额捐赠;郑州市创新“四级联动+社工督导”机制,辅导多个试点村社上线慈善项目,并通过公益宝平台撬动村社自筹资金69.8万元,实现慈善资源合理配置。

  (四)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动员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手段。“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伊始,省总会明确要求各级慈善会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及慈善会官方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幸福家园》专栏,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生动展现工程进展与成效,激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村社在外创业、工作人士的家乡情怀,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项目,回馈家乡。各地市慈善会积极响应,创新宣传方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富含人文关怀的宣传作品。例如,平顶山市推出了曲剧《情满幸福院》,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慈善力量;三门峡市的蒲剧《秋赈图》,生动再现了古代慈善救助的感人场景。这些艺术宣传作品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营造了“幸福家园”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深化行业自律,打造阳光慈善品牌

  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我会始终坚持“法治慈善”与“阳光慈善”并重。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中华慈善总会项目执行标准,严把项目管理关、人员培训关、资金监管关,注重加强慈善法规的学习和宣传,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树立底线思维,充分领会慈善法精神实质,全面落实“法治慈善”“阳光慈善”要求。通过加强工程平台的使用、管理和培训,建立整套监督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在“幸福家园”工程平台披露信息,反馈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回应群众需求,确保善款善用、阳光透明,保证项目工作规范高效和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河南慈善工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

  二、主要体会

  (一)必须坚持服务大局,主动融入中心工作

  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幸福家园”工程是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幸福家园”工程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一个个慈善项目来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样才能做到助力民生改善,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践也充分证明,慈善工作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服务大局,才能让慈善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伟业中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必须锚定百年奋斗目标,锻造一流慈善队伍

  今年,我们提出“创建全国一流慈善组织,打造百年慈善品牌”的目标。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是河南慈善事业迈向更高境界的新征程、新任务、新目标。百年慈善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代接着一代,一任接着一任不断往下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建设,不遗余力培育锻造过硬队伍。工程开展以来,我们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形成“省级统筹指导、市县联动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培育机制。省级层面召开两次大型线上培训会,全省试点县(市、区)慈善总会和村社项目负责人625人参加学习;2024年11月,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在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举办“幸福家园”工程村社书记培训班,来自全国八个省的部分村、社区支部书记120余人参加。各地市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方式,推动培训工作下沉,如郑州市深入开展“幸福家园”工程“活水计划”督导项目,通过“慈善+社工”介入,赋能基层慈善工作队伍,辅导社区慈善规划,打造亮点慈善项目。平顶山市建立公益节工作群,及时开展直播培训。培养基层过硬“明白人”队伍,是做好“幸福家园”工程的重中之重。

  (三)必须强化项目创新驱动,激发村社自主活力

  当前我省“幸福家园”工程的筹款是村社自筹、慈善配套、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元格局。通过数字慈善和“五社联动”,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以项目需求带动发展,激发村社自治活力。实践证明,凡是积极主动在“幸福家园”平台开展慈善项目的地区,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当前我省已有郑州巩义市、平顶山鲁山县等10个全国联动示范县,工程建设不仅培育出各地特色鲜明的慈善品牌,更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形成了“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局面。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唯有将项目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通过“幸福家园”工程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才能引导村社立足本地优势,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项目,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和动力。

  (四)必须坚守公信力底线,打造品牌宣传高地

  我们始终认为,“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工程,而是一项百年世纪工程,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好善款善用、诚信透明,抓好依法行善和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中慈监管、省级监督、市级督导、县级把关、村社自查五级监督治理体系,严格守护工程建设发展生命线。同时,以项目制度上的创新筑牢诚信根基,以文化宣传厚植向善土壤,通过打造“幸福家园”工程品牌,扩大宣传阵地,将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转化为新时代慈善治理实践,着力营造人人慈善、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工程建设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河南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各位同仁,“幸福家园”工程的河南实践,是慈善事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时代缩影。虽然目前我们的工程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这与中华慈善总会的要求,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认真学习贯彻慈善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主线,特别是结合当前已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及民政部在全国开展的“公益慈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聚焦提高工程数字平台管理与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慈善项目执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实践出更多符合河南实际的工程建设模式和路径,奋力打造全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原样板”!

  恳请各位领导、同仁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河南慈善事业,多提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