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强民企 共富裕
2025-05-12 09:43:5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文昱洲)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自 5月20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也赋予了民营企业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使命。

法治“定心丸”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这一举措有助于消解民营企业对所有制歧视的隐忧,让民营企业能够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参与市场竞争,心无旁骛地发展壮大。例如,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领域,民营企业凭借平等的法律地位,能够更加顺畅地参与其中,为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民营经济促进法专设“公平竞争”章节,确立了一系列保障公平竞争的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定期清理市场准入壁垒,禁止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限制或者排斥民营经济组织等。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的基石。以家族企业为例,许多家族企业过去因“家企不分”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限制,而新法的实施,使得它们能够通过规范治理,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

  在科技创新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向民营经济组织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当下,以“创二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企业家,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一些东南沿海的家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的数据要素确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等制度,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创新试错成本,有助于家族企业突破“代际创新悖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离不开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其作为社会主体,通过战略性创新和制度性行动,对利益相关主体以及更广泛社会系统的主动回应、正向反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市场化履约—社会化协同”平衡机制,使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进一步孕育更具韧性和发展性的新型市场经济形态,形成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

  民营经济促进法在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民营经济的规范引导。对于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民营经济促进法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三十五条要求,民营经济组织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此外,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民营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劳动用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网络和数据安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得通过贿赂和欺诈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妨害市场和金融秩序、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营经济促进法还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扩大吸纳就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等,促进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建立民营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民营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急救灾等活动。

  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随着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内生动力将会进一步得到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成为推动社会财富合理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参与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书写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

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多元路径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保驾护航下,民营经济主体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寻找机遇,投资建设相关产业项目,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加大投资和创业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民营企业可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业务领域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晋升通道,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从而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此外,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根据企业效益和员工贡献,合理调整工资待遇,提高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投资建设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兴办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公益慈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过去2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领域的表现突出,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军。2023中国慈善榜上榜民营企业892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5.44%;2024中国慈善榜上榜民营企业920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7.15%。中国大批企业家始终有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注的家国情怀,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做强做大,民营企业的捐赠热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展现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