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希金)7月1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增进民生福祉与优化社会保障结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为大会致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作大会报告。来自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部门有关司局领导和5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通过优化社会保障结构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学界的长期心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征,当经济形势严峻时,其资金使用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认识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做好民生工作还要强调做实事,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唐承沛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第一,围绕实现“覆盖全面”目标,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转型升级。一要优化功能定位,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二要扩大覆盖范围,落细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三要创新救助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四要强化风险预防,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第二,围绕落实“分层分类”要求,持续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一要做好对象分层和精准认定;二要拓展优化救助项目分类;三要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联动。第三,围绕强化“综合高效”救助,不断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系统集成。一要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二要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统筹;三要探索基层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四要强化数字赋能。
宫蒲光在《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大会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应从保障内容、保障水平、保障主体、保障对象四个维度深刻理解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层次的结构特征制定不同的保障政策,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效益最大化。他强调,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需要做到6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进一步加强慈善领域法治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四是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慈善文化;五是进一步加强慈善行业自身建设;六是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郑功成在《优化结构是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和国家推进共同富裕力度的持续加大,为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责任共担、互助共济、权益保障等方面均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已经形成路径依赖,造成失衡的利益格局,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改革的全面深化。他强调,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追求综合效应、做好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为全面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提供科学的理论蓝图和行动方案。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制关键期,优化结构构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日下午,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平行举行两个综合分论坛、养老金分论坛以及博士生分论坛,45位专家学者和17位博士后、博士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