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劳动者的天性与心底是善良的,使得劳动者从来便与慈善结为一体,水乳交融。不论是先前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还是今天的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现代社会,慈善是“劳动者的港湾”,是全社会对劳动者关心关爱关怀的体现。而在其中,无数劳动者本身便是慈善人,以至慈善家,向社会无私回馈着自己的爱心与劳动成果。正是他们使“劳动者”与“慈善人”合而为一,使劳动与慈善成为我们社会的光荣与理想。
慈善人以关爱致敬劳动者们,劳动者以奉献支持慈善事业,一种美好和谐的关系就这样缔结了——
中华慈善总会以设立“平民英雄守护项目”的方式礼赞平凡的劳动者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为他们所付出的牺牲提供慈善帮扶。
上海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参与“跟着劳模做慈善”志愿服务,以吸引更多市民了解慈善、参与慈善、热爱慈善。
青岛成立了“青岛市慈善总会·青岛市劳动模范慈善基金”。劳模组织与慈善组织联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合力关爱劳动模范。
爱心企业既是劳动者发挥特长、施展才能的平台,也是企业展示爱心、彰显责任的主体。在青岛劳模慈善基金成立仪式上,青岛海湾集团、海尔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共向基金捐赠善款210万元,支持劳模与慈善事业。
放眼全国,还有更多劳动模范全心投入慈善事业,在一方水土播撒一片爱心,收获一份美好。
陕西关中铜川,红色革命老区,中国“好人之城”。“铜川市劳动模范”“铜川好人”张明侠创办的“‘三留守’慈善幸福家园”就坐落在铜川市印台东区,而其美名却传遍三秦、远播各地。
沿着陕西324省道,张明侠的“慈善幸福家园”依次坐落在三个不同区域:一个是照护留守儿童的“启慧幼儿园”,一个是托管小学生的“女儿花梦想家园”,一个是收住留守老人的“福寿星服务中心”。张明侠果然一身“侠”气,身兼数“职”:她是这里老人们的“闺女”、孩子们的“妈妈”、学生们的“老师”、留守妇女们的“姐妹”。
吴金平曾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老人,此前一直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至今无儿无女无家。他说:“2015年,好心人张明侠收留了我,让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入住福寿星中心后,生活有了着落。不到一个月,我就感觉身体有劲儿,心情也好多了,再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75岁的张帮录对张明侠和福寿星服务中心赞不绝口道:“张明侠是个好闺女,在这儿,我真是住进‘幸福窝窝’里了!”。
从事幼教工作始终是张明侠的梦想。原来的红土镇没有幼儿园,不少在外打工者的孩子需要照护。她在父亲的鼓励和丈夫的支持下,考取了幼教资格证。2006年,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张明侠创办了启慧幼儿园,使山区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新家,在外的父母们有了一份安心。
由于幼儿园环境好、收费低,对于周托晚间留宿的幼儿,老师们又当起了家长的角色,这样负责任的幼教理念吸引了不少周边市县的孩子入住。如今,启慧幼儿园已走过16个春秋,孩子们一茬茬长大,已有1000多人走进了学校。
红土镇中心小学有480多名学生,住宿条件紧缺。2016年,张明侠在附近租下了8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精心打造成“女儿花梦想家园”。入住的90多名小学生中有65名是留守儿童。每位学生每月只需交600元费用,包括住宿、吃饭、辅导,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毕业学生在此生活过,他们继续带着美好的梦想前往各地。
张明侠的爱心也是丰富睿智的,她把慈善时刻融入事业,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支持,先后开展“关爱三留守”活动100多次。在她的组织下,各界“爱心妈妈”利用爱心企业捐赠的“爱心毛线”,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编织毛衣、围脖。联合印台区妇联对60名留守妇女开展手工艺品技能培训,助力农村妇女自食其力,脱贫致富。为当地38名留守妇女在“幸福家园”里安排了工作。此外,张明侠还为印台区和周边市区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400多人次,并承办了铜川市幼儿园管理案例落地与实操讲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
今年3月,本报记者随陕西省慈善协会督导调研组前往铜川调研“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情况。省慈善协会慈善专员支宝生对张明侠创办的“一老一小”关爱模式十分赞赏,称其为“铜川的一张慈善名片”,值得总结推广。
在同是革命老区的山东临沂,有另一位劳模,做着相同的善事。
徐军,全国劳动模范,山东临沂市人大代表,市慈善总会执行会长,临沂市关工委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团长。他带领的志愿服务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时代楷模”,以及“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徐军眼里,儿童特别是孤困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件天大的事。看到许多孤困儿童情感孤独、自卑自闭、失学退学,有的甚至养成不良习惯,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让徐军茶饭不思,心急如焚。2017年,他筹划成立了临沂市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提出了让“天下无孤”的团队宗旨。
志愿者服务团以“扶贫、扶心、扶智、扶技”的综合帮扶模式,将生活解困、感情补缺和思想培育结合起来,组织志愿者对孤困儿童实行“一对一”帮扶,“手拉手”助其成长成才。
志愿者服务团的影响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临沂全市156个乡镇(街道)相继成立服务团,志愿者达8000多人。几年来,徐军和他的队员们先后走访2000多个家庭,行程30多万公里,组织开展冬令营、夏令营、参观游览等活动2000多次,为5000多名孤困儿童打开了生活与精神视野。
为实现“全国无孤”的宏愿,几年来,徐军殚精竭虑,风雨兼程,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足迹走遍江苏宿迁、湖北襄阳、安徽淮南等地,宣讲孤困儿童帮扶模式和志愿者故事,发起组织召开两次全国“天下无孤”研讨会,吸引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700多名爱心人士参加。目前,已有22个城市借鉴“临沂模式”成立了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组织,另有20多个城市正在筹划组建。
徐军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国家的孩子,我有责任保护他们。这辈子我打算只做这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好!”
大义大爱,沂蒙之魂。前有“沂蒙母亲”王换于成立战时托儿所,抚养86名革命后代;今有全国劳模徐军成立志愿者服务团,为5300多名孤困儿童撑起心灵之伞。“沂蒙精神”发轫于兹,传承于兹。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