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慈善之城”的成功实践
——广州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张伟谈构建“大慈善”氛围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颖文 通讯员 王梦华)“就像打造‘文明城市’‘绿色城市’‘法治城市’一样,‘慈善之城’就是营造人人慈善的‘大慈善’氛围,经过实践,让人人认识慈善、自觉宣传慈善、积极投入慈善,让慈善走进街道社区、走进农家村社,入心入脑。”作为广州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伟对构建“慈善之城”不仅信心充足,而且轻车熟路。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表示,“成功说不上,也没有什么秘密,但在这方面我感到有六条比较切合实际。”
政策法规要科学配套
“这是前提条件,‘大慈善’首先是党领导下的一项具体工作,要有‘大’的氛围,必须要有保障,要有制度支撑,要有思想引导。”张伟对政策法规在“大慈善”实践中的作用尤为重视。他说:“不仅要有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而且还要科学,只有配套发展,工作才有依据,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记者注意到:在政策创制体系上,《慈善法》实施以来,广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余份配套政策文件。张伟指出,这些为广州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指明了正确方向。近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并将于9月1日施行,条例在指引、促进、支持、保障慈善行业发展方面作了一系列具有广州特色的制度设计。
在慈善发展规划上,2017年广州将创建“慈善之城”写进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为加快和深入推进“慈善之城”创建提供坚强保障。出台《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围绕慈善捐赠、慈善救助、慈善文化、慈善组织、交流平台、监管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十大指标和七大行动,制定了从2016年酝酿谋划、2017年全面启动、2018年深化推进、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取得成效的工作路线图,每年出台工作要点,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接着一项推进,科学规划“慈善之城”创建。
今年,广州慈善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认真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深入实施“党建强、慈善红”行动,以举办具有慈善特色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积极作用。
品牌主角唱大戏
“如果说慈善事业是一个大舞台,那么这个舞台的主角就是品牌。”张伟说,“要把一出‘戏’演好,选准主角很关键。在打造‘慈善之城’的实践中,我们始终让品牌唱主角。”自2017年启动创建“慈善之城”以来,广州系统地开发打造“慈善+”品牌体系,在“慈善+体育”“慈善+艺术”“慈善+文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不断坚持为民惠民理念,夯实慈善品牌,提升慈善城市的爱心温度。
开创公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广州市每年开展“慈善为民月”、北京路公益嘉年华、善城汇爱、广州塔登高公开赛、乐善骑行、慈善庙会、新春花市慈善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活动,吸引每年近千万人次参与,并推动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及地域文化,打造本地区慈善活动品牌,如番禺区“慈善健康行活动”、从化区“荔枝公益定制活动”等。打造家喻户晓的慈善文化。每年编印出版慈善蓝皮书和慈善刊物《善城》杂志,成立国内首个“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持续在广州举办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座谈会,成立“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举办首届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广州培训班,推动各地慈善资源对接与共享互补。持续五年发布广州慈善榜,分“捐赠榜”“影响力榜”和“年度致敬人物”三大榜单,累计超过1800多家机构和1100多人(次)登上广州慈善榜。连续三年每年发布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通过弘扬和传播优秀家庭的慈善故事,激发市民参与慈善的热情。5年来,多个慈善项目获“中华慈善品牌奖”。品牌筹集善款26亿元。
精准善举民为上
“在营造‘大慈善’的实践中,广州市始终把‘人民至上’放在中心位置。”张伟深情地说:“在‘精准’中服务,在服务中精细。让每个‘善举’都用在刀刃上。”按照这个思路,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慈善服务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从传统的扶贫济困资助逐渐转向关注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综合性集基础生活补助、医疗费资助、求助信息咨询、药品援助、慈善义诊、疾病早筛、心理慰藉、应急救灾等综合性服务。
广州每年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1年来,累计筹集善款超过43亿元,善款用于省市扶贫、扶老、助残、助孤等扶贫济困领域;开通全国免费求助热线和启动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整合政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医院、社会的资源,为大病患者提供综合性医疗救助服务,共为8428人进行指引咨询、社工转介、基金会申请、媒体推荐等服务,筹集善款约2464.147万元,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爱心互助的有效衔接;实施“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 通过入户探访、电话访问等方式发现困难家庭的“微心愿”,联动企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关心帮扶全市低保低收入对象、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留守老年人、孤寡老人、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共为11257个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受惠29301人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20年,广州市慈善会累计接收捐赠款物约1.33亿元,惠及医院、学校等单位3617家,帮扶困难群体和支援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等约170万人;动员理事、会员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向湖北、广东等地区累计捐赠款物近7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微公益的大效应
“让‘互联网’走上前台,给‘大慈善’插上金翅膀。”张伟告诉我们“互联网”使“慈善之城”迎来了“微公益”时代。广州在2016年已全面实施“慈善+互联网”战略,打造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集善地”和公众触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台——广益联募平台。该平台涵盖慈善募捐、慈善救助、慈善义卖、慈善活动、慈善文化等功能,通过优质项目推介、公益专题陈列推广、公众组队筹款等形式,实现慈善项目与爱心捐赠人的供需对接,大大提升了市民参与慈善的便捷性,使广州慈善迎来了“微公益”时代。同时,平台立足本地,针对珠三角地区公益慈善组织,利用一年一度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平台,为包括佛山、东莞、清远、珠海等地慈善组织提供互联网募捐服务。目前平台共389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累计筹款5.09亿元,捐款约50.6万人次。
记者注意到,随着“慈善+互联网”战略的探索日渐成熟,广州上线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时间银行”以“慈善+为老志愿服务”为模式,以初老服务老老为重点,聚焦六类困难群体尤其是困难老年群体,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制度保障”的“时间银行”发展机制。自上线以来,注册志愿者超过20万名,累积志愿服务时数超112万小时,服务群众超802万人次。目前,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5120个,注册志愿者超过389万人,人均志愿服务时间32小时,累计奉献志愿服务12512万小时,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向“聚集”要力量
“‘大慈善’需要大发动,大家一起出力。只有聚集社会各方爱心,才能形成浩浩荡荡之氛围。”张伟十分注重抓“慈善之城”的合力养成。“慈善+社工+志愿服务”是推进广州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高质量融合的发展模式,也是为社区慈善提供持续、便捷、高效发展的服务模式。首先,广州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夯实社工服务阵地,依托203个社工服务站,在全市设立203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203个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鼓励社区居民通过捐献时间、知识、技能、体力、财力等方式参加所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围绕民政重点服务领域,特别是社区扶老、助困、恤孤、助残及社区治理等方面设计慈善服务项目,由社区慈善基金(会)为慈善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广州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12个,筹款总额超2440万元。其次,发挥志愿服务协作优势,着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慈善地标、社工服务站等平台,引导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配合专业社工,积极发掘反馈和响应社区服务需求以公益慈善为切入点,助力社区民生保障,年服务群众超4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在慈善资源整合优势上,广州连续两年实施“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对全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及又开展社区服务的公益慈善组织开放申请,项目主要聚焦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及围绕解决社区文体、促进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张伟介绍,几年来,项目覆盖广州11个区,惠及服务超过10万人,其中直接服务7346人次,间接服务105373人次,合计开展主题探访、社区宣传、社区活动、小组服务等活动530次。全面推进慈善标志建设,设立慈善街道、慈善社区(乡村)、慈善广场等慈善标志234个。2020年创建首批10个慈善空间,至今已开设20个,慈善空间涵盖媒体、图书馆、社工服务、零售业、交通服务等领域,通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建设理念,汇聚广州社区慈善力量,市民参与慈善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慈善的群众性日益彰显。
让公信在阳光运行中灿烂
“‘大慈善’是阳光下的大慈善,只有公开公正透明,公信力才能上升。群众的认知取决于公信程度。”张伟介绍,广州在打造“慈善之城”的实践中,一手抓“大慈善”观念的养成,一手抓风清气正的培育。重点让慈善更透明,让监督更有力度。在政府层面,制定《广州市慈善募捐行政执法工作指引》,开展“清风促善行”执法检查,按照年度检查监督率不低于5%的标准开展慈善领域专项执法检查和基金会专项治理。
在社会监督方面,广州市率先成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个《广州市慈善组织监督审计指引》。开展慈善资金使用专项审计,至今对全市超过50家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了执法检查和审计,审计资金14亿多元。在行业自律方面,自2016年起每年在“中华慈善日”举办广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四年来,全市11个区累计超过50家慈善组织深度参与,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众晒账单。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年度排行榜,由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对慈善组织开展指标信息的抓取与分析,推动慈善组织进行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度。
2018年,在全国首创研发实施的首个区域慈善指数体系,发布广州区域慈善指数报告,通过6个维度的三级指标系统评价全市各区域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打造多元共治的廉洁慈善。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