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 致美好 共担承
——奋发有为、蓬勃前进的志愿服务事业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6月5日,2021“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文明志愿同行”论坛在大美青海靓丽启幕。出席论坛的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自2018年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作为重要抓手,为建设美丽中国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宣部副部长傅华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成为保护绿水青山的一分子。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成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波在论坛上介绍,截至目前,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4万个,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超过98万个,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2亿人,志愿服务时长近28亿小时。
志愿服务提升山水颜值
保护生态环境,是志愿服务的一个大项。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统计,全国累计发布环保志愿服务项目逾128万个,注册环保志愿者近320万人。在广大环保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高涨,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重要转变正在积厚成势。
从国家层面,生态环境部与中央文明办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内首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全国性纲领性专项文件,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指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先后6次提到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展示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更广的发展空间。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计划为例,自2018年启动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无数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伍与志愿者,诞生了大量体现参与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生动案例,使青山更青,绿水长流。
志愿服务提振城市精神
时下广州,全城守望。一场全民阻击新冠肺炎病毒的“阵地战”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这里,总是有一群佩戴肩章、身着制服的人在街道上奔跑,在人群中穿梭,或挥动手臂为市民指路,或文明守护维持秩序。他们就是默默奋行的志愿者,用热情与勇敢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志愿者招募群里应声不断,此起彼伏。“我要报名”“让我来做”“我也可以”……“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在。”青年学生说。“请不要因为年龄拒绝我。”退休阿姨说……
一个个志愿者挺身而出,一个个志愿者随时待命。他们是撑起防控重任的一道屏障,他们是护卫社区街道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坚强后盾与有力补充。截至6月5日,广州共发动志愿者超过10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50万个小时,共协助完成市民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逾350万人次。
“志愿之城”并非一天建成。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广州志愿服务的起始要追溯到1987年。是年,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初声与雏形。弹指34年,截至目前,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400.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7亿小时。以志愿的名义,以青春的名义,以生命的名义,他们是这座绚丽“花城”的生动色彩,他们是这座“志愿之城”的最美写真。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