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这个新年有点“新” ——全国各地倡议“就地过年”,新招暖招迭出
2021-01-26 18:15:33    慈善公益报

这个新年有点“新”

——全国各地倡议“就地过年”,新招暖招迭出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近期,全国多地疫情呈零星式散发与局部聚集性疫情突发交织叠加的态势,使防控形势变得严峻复杂,防控任务艰巨繁重。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增多,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为有效预防与遏制疫情发生,“就地过年”“云上新年”等倡议被提上日程。

  《慈善公益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发布“就地过年”倡议,有更多民众选择网上拜年、微信互动等方式“云上过年”,于非常时期为这一传统节日注入了一股新风,增添了一份新意。

  “就地过年”尽管少了一些合家团聚的温馨,却多了一份守望相助的温暖与共克时艰的合力,多了一份由顾小家到为大家,进而为国家的责任担当。

  然而“就地过年”绝非一个简单的倡议,背后支撑它的是一个庞大细密的民生工程。劳动者权益与就业保障、留守老人与儿童生活保障、商品供应与服务保障……均与此相关。近期,各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陆续集中出台、相继实施,为“就地过年”提供了有力保证。

  作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新春佳节的一种新过法,“就地过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在跳出自己小家,为大家与国家着想的同时,国家也正在为每一个小家考虑。如此相向而行,使得这个春节有了别样的温暖与新意。

在外过年 家里人怎么办?

  “就地过年”的倡议使许多在外工作者留在工作地,那么老家的留守老人怎么办?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之前,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此问题给出了答案。目前,民政部门正在会同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对特殊困难老人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摸查,并规定定期开展寻访探视工作,了解他们在家过年的情况,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同时以街道和乡镇为单位,组织城乡社区、志愿者、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为老人提供就医、送餐、代购和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让他们在家里留得安心、留得踏实。同时也倡导“就地过年”的人们及时经常与在家过年的父母、老人保持联络和沟通,虽人在外地,但亲情总在身边。

就地过年 拿什么留住人?

  为合力预防与阻断疫情传播,全国多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纷纷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一时五花八门的留人“大招”频出,充满了与年节相称的喜气与色彩。

  各地政府“就地过年”补贴是最基本的方式。北京市出台新规,对留京保供的家政服务员及其所属家政服务企业给予现金奖励。天津市按照每人3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每家企业最高30万元。上海市以“留沪大礼包”形式嘉奖留沪外来建设者。江苏省多市县以现金补贴留苏员工,最高每人1000元,并免费开放公共文体场馆。浙江省打造多重“春节礼包”,现金红包、消费券、免门票、租房补贴等一同上阵。福建省实行“新春稳岗稳工大礼包”以及“平台补贴+工会补贴”等,优待困难和工地员工。湖南省对留湘员工馈赠“手机流量+电子书+消费券+补贴”。

  除政府的“政策留人”之外,还有各地企业的“以薪留人”“以岗留工”,大批“留岗红包”“过年礼包”,源源不断纷至沓来。

  此外,还有各种“新招”“奇招”。 宁波一家企业提前给留企员工配备了197间两室一厅的“夫妻房”,并备好了年货。宁波某中央厨房设备企业对留企员工除了发放每人3000元至5000元奖励,还为员工家属提供了“夫妻岗位”,令其双双踏实工作、安心过年。

  留住“心”和“胃”也就留住了“人”。为了让留沪外地人员吃上家乡味道的年夜饭,上海43家外卖餐饮企业创新推出了“小家庭套餐”及“年夜饭豪华单人套餐”。北京、广东、山东等地也鼓励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年夜饭外卖,推出“家乡菜”配送、“大厨上门”等新型消费模式,让“就地过年”外来务工人员的年夜饭有了更多选择,能够品尝到更多家一般的滋味。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