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取得决定性成效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的最后防线,《慈善公益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纳入低保1852万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52万人。2017年底以来,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持续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稳定地实现“吃不愁、穿不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53万人、重度残疾人1433万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更多贫困儿童享受到关爱服务,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取得决定性成效。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底线制度安排。全国民政部门坚决筑牢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重点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总体设计,完善制度机制。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健全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和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福利保障制度,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近五年来,出台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政策措施97项,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夯实兜底保障制度基础。
二是聚焦特殊群体,有效履行兜底责任。创新完善低保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面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切实履行民政部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职责,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开展数据比对,确保兜底保障对象认定准、底数清。立足民政部门职能优势,创新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精准对接贫困群众需求,实现兜底保障和增能提升相促进,使兜底保障有力度,更有温度。2017年以来,全国共有6万多家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活动,实施项目超过10万个,投入资金超过900亿元,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的重要补充作用。
四是集中优势资源,助力重点地区攻坚。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措施,均针对性增加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举措。中央财政安排的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连续多年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实施深度贫困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改造行动计划,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简单理解就是农村的敬老院,对其进行改造建设。
五是从严督导调度,务求兜底保障实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政工作,民政部党组将兜底保障列为基层蹲点调研重要内容,党组成员带队到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督导调研,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连续3年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大力解决“人情保”“关系保”的问题,有效治理“脱保”“漏保”问题,编密织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安全网。
唐承沛表示,经过各方合力攻坚,总的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安全网是密实牢靠的,基本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较好实现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既定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