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慈善文化滋养大爱情怀
2020-09-02 00:15:20    慈善公益报

慈善文化滋养大爱情怀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慈善工作系列报道之五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梁文龙 纪效专)《慈善公益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挖掘本土优秀特色慈善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开辟新领域,灌输新理念,丰富慈善文化的内涵,使向善从善行善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出现了“群星璀璨”与全民参与的喜人局面。

仁慈良善 以育为本

将慈善文化内核转化为人们内在动力

  本土优秀特色慈善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基因。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淮安人,让淮安这块土地更具亲和力,更具有人文情怀,是慈善家诞生的摇篮。

  淮安区慈善总会深入挖掘优秀的慈善文化,收集了历代100多位慈善人物事迹,编撰出版《淮安慈善人物》,免费赠送到机关、企业、部队、学校、街道、社区、村组等地,不仅成为深受城乡广大群众喜爱的励志教材,更是传播慈善文化的好读本。有“一饭”成就“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施恩不图报劳动妇女漂母,有行善济人的僧伽大师曾晏,有开仓赈民的首任漕运总督王竑,有捐资修路架桥的程丹林,有施粥赈灾的秀才周诗,有心怀天下的大医吴鞠通,有捐资募兵抗倭护民的状元沈坤,有创办江北慈幼院的谈荔孙……他们都是淮安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大善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的事迹。特别是在全国各地捐赠超亿元不留名的“隐形慈善家”张云芹,“济善天下”的杜爱祥、“心系桑梓”的华洪生、“不争首富争首善”的张久、“共创爱心天地”的王强众……他们就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话打得了交道,对他们的善举人们更是耳熟能详。此书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和省、市各级慈善总会领导的关注,分别为该书作序题写赠言。该书还被中华慈善博物馆展出并收藏,目前已成为城乡干群必备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慈善文化读本。

  在幼小心灵中种下慈善的种子,让慈善文化薪火相传。该区全面推行慈善读本进课堂活动,把慈善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日行一善”“与慈善同行”“我是小小慈善家”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断增强慈善教育效果,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该区在以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淮安籍民族英雄关天培命名的关天培小学,开展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募集780万元,新建慈善文化体验馆、慈善文化长廊、慈善文化园等设施,编写《慈善文化教育大纲》,收集“江北慈幼院”史料,出版《江北慈幼院历史图册》等。创建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慈善机构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中华慈善总会要求为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树立新标杆,江苏省慈善总会要求将关天培小学打造成全省“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市慈善总会批准该校为“市级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授牌单位。

成风化人 知行合一

将慈善思想内化为全民行动

  淮安区慈善总会在慈善文化传播上春风化雨、温暖人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人带来快乐与启迪,让人们能看到生命中的真善美,引领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形成人人向善,个个都是慈善家的社会风气。

  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成风化人,基础在“风”。“无论何时何地,培育良好的社会生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都至关重要。”淮安区慈善总会会长王国权说:“打造‘首善之区’,关键是让与慈善工作密切相关的‘和谐’‘公正’‘友善’的价值观转化为全民意识。”他认为,“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为此,该慈善会主动设置议题,剖析热点难点,用慈善家的善举感染人,以受助者通过慈善救助摆脱困境的故事打动人,用“情暖淮安”文艺演出影响人,从而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全媒体宣传慈善文化。成风化人,路径在“化”。该区慈善总会实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一齐上、网络宣传与公众号全开动的方式,找准人们的认识共同点、情感交流共鸣点、利益关系交汇点、渡过难关的切入点,做到报纸的每一个专版、专栏,电视每一个专题,每一份《慈善简报》,每一个网络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包括每一次报道、每一档栏目、每一篇稿件都有劝人向善的导向,努力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启发全民参与慈善事业。成风化人,关键在“人”的自觉行动。该区慈善总会将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用人物崇高的精神和事迹影响人,润物无声。先后推出了身残心慈、34年行善不止的修鞋匠王建荣,24年行程8万公里募集善款500余万元、圆了636名失学儿童读书梦的84岁慈善老人颜正明,“善心温暖千万家”的慈善工作者陈静,“慈善第一村”党总支书记杨勇等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典型形象。在典型人物感召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山阳街道办事处季桥村设立“爱心教育基金”,出资20余万元,资助45名家庭困难在校生,还向部分困难家庭捐助8.93万元。朱黄村成立“朱黄爱心联盟”,建立了“朱黄慈善”微信群,募集3.5万元善款,慰问救助了40多户本村病灾户和老人。苏嘴镇大胡庄村成立慈善救助站,有近一半村民参加了慈善救助站募捐活动,每户捐款100至300元不等,善款总额达7万多元。

与时俱进 重在创新

不断丰富慈善文化的新内涵

  “慈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募集善款。”淮安区慈善总会秘书长鲍三贵告诉记者,“我们认为,捐赠善款不论多少都是爱心,善言善行也是慈善。”因此,在淮安区,慈善文化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大,内涵在不断地丰富。

  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该区慈善总会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指导企业将济困行善融入企业文化中,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江苏杰翔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花建松吸纳56名特困家庭成员,一人工作全家脱贫,每年还拿出30%的利润做慈善。施河共创助困基金成员单位与葛慧兰等个人分别设立100万元、60万元、10万元不等的冠名基金,慰问了本镇80户困难家庭及高寿老人,向68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子分别资助1000元。

  与社区文化相结合,普通市民也能成为慈善家。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该区慈善总会与社区联手,倡导邻里相助,构建和谐社区、爱心社区得到了积极响应。关天培小学开展“杏坛播爱”行动,朱一珠、黄海霞、邵红、周亚萍、刘秀萍等一群“爱心妈妈”走进社会福利院,接来她们“特殊的孩子”——12名孤儿,教他们包饺子,一起品尝饺子,用这样的方式“以爱育爱·给爱一个温馨的家”。“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百名志愿者爱心助老村居行”活动开展3年来,志愿者队伍由86人发展到600多人,组织了“弘扬美德感恩母爱、共创文明城市”“献爱父亲节、共庆端午节”“文艺志愿者重阳敬老村居行”“千人行礼敬孝饺、万众共建孝心村”“爱心捐赠、温暖过年”等系列慰老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达19.8万小时,资助困难老人善款118万余元。

  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慈善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该区慈善总会与区文明办合作,在城区主干道制作了50个公益广告牌,宣传慈善人物先进事迹,在市民广场等5个公共场所设立了宣传该区王贤忠、祁广来、潘恒球、陈专兰等一大批“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淮安好人”宣传栏。2020年“乡村振兴春风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在车桥镇丰年村启动,100多名农技志愿者深入各镇、街道,加入助力缺少劳力的家庭,帮助他们夏收夏种夏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