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挑战。疫情发生后,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联合召开“切实做好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应对工作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战”视频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部署产销对接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要聚焦贫困地区、聚焦多渠道,坚持巩固提高并重,抓实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二要加强预测预警,建立卖难应对机制,做好应急预案,加强跟踪服务。三要分类施策促进长效对接,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机关团体等各类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联结机制。四要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抓实抓好扶贫产品认定工作,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提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度。五要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各地要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农商互联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现有政策和资金效用。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为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联合开展2020年消费扶贫专项行动,据介绍,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将整合28个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销售和旅游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专项行动期间,将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各方力量,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强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网点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通过支持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等,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
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既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的重要方面,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日前表示,贫困地区之所以容易出现滞销卖难,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因为设施不足、物流不畅、运距较远、成本较高,还有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农业农村部针对这些问题聚焦贫困地区的需求,通过产地市场建设、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电商培育和产销对接等措施持续加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和倾斜力度。疫情发生以来对贫困地区农牧产品的产销对接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冲击,也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秩序。为此农业农村部的策略是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多渠道促进产销对接。从短期阶段性措施来看,重点是动员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大型电商、龙头企业等开展应急促销,哪里出现卖难了,就解决哪儿的问题。目前为止,推动销售了85万吨农产品。从长效机制建设来看,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促进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与产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搭建常态化的产销对接平台,常年进行交易促销。
此外,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积极促进疫情期间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日前联合下发《河南省消费扶贫2020年工作要点》,要求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多渠道促进贫困地区旅游服务消费,为脱贫攻坚打开新的路径。
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重庆市扶贫办副主任黄长武日前向记者介绍说,市扶贫办以消费扶贫为抓手,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从以下4个方面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畅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严格落实“三不一优先”通行措施。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等,通过上门收购、定点采购、电商销售、“以购代捐”等方式,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运出去、卖得好。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培育贫困地区70家企业、210个扶贫产品上线国家“832消费扶贫网”。探索推进消费扶贫专柜。在全市人口密集区域开设消费扶贫专柜,定向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