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举善 风雨同袍
——全国各地慈善组织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生力量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一轮人与病魔的殊死交锋,一次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冶炼。
在这一特殊时刻,特殊的战场,在一道道寂静而严酷的“战壕”,一条条艰苦与危险的“前线”,奔走其间的每个人都是战士,聚合而来的每一个团队都是战队。
不论“前线”抑或“后方”,疫区还是社区,医院还是敬老院,总能看到一面面慈善组织的旗帜招展,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凸显。疫情之下,他们是无畏的“逆行者”;危险当头,他们是坚定的“守护人”。他们是冲锋陷阵者的有力保障,他们是“战役”赢得全胜、必胜的坚强后盾——所有的慈善工作者,他们是为大爱所大写的人。
闻讯而动 雷厉风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湖北、武汉首当其冲。款物,尤其是医疗救助物资急需支援。1月23日,除夕将至,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呼吁社会力量展开捐赠,驰援疫区。1月26日,民政部发布公告,湖北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全国各地慈善组织迅速响应。无数人放下一家团圆的碗筷,打点重返岗位的行装,一场轰轰烈烈的慈善募捐行动就此展开。
1月25日,中华慈善总会出台《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行动方案》,成立行动领导小组,向全社会发出支援湖北疫区的《呼吁书》,“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在行动”主题募捐项目迅速上线,工作全面展开;1月26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于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紧急救援,共抗疫情”慈善项目;1月26日,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紧急启动“灾急送”应急物流平台,在全国范围免费为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物资提供运输与仓储支持;1月27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出倡议,号召全体会员、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与志愿者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
1月25日,爱德基金会率先为江苏首批驰援武汉医疗救助队员提供医用防护面屏,随车带去武汉。当夜,爱德基金会采购的第一批消毒液启程发往武汉,并于次日抵达;1月26日,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合作伙伴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携50台防疫消杀弥雾机、医用口罩2万只、消毒液与酒精各10箱及一批护目镜、防护服等物资疾驰湖北;1月27日,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募集的首批N95口罩送达武汉。在武汉封城之前,一批批捐赠物资便已送抵疫区投入使用,让世人领略了中国慈善的速度与力量。
疫情就是号角,时间就是生命。全国各级慈善组织在第一时间启动抗疫募捐行动,湖北疫区前10天每天接收捐款均超过7亿元,善款总额达到79亿元。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3月8日,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累计拨付捐赠资金约239.78亿元,拨付捐赠物资约4.66亿件。另据了解,截至3月12日12时,湖北省慈善总会接收疫情防控捐赠资金合计577478.25万元,已拨付疫情防控捐赠资金合计556187.22万元,占96.31%。湖北省慈善总会接收并转赠发放疫情防控捐赠物资合计3317.77万件,全部用于疫情防控一线。各地慈善组织亦通过官网、公众号与媒体及时公布捐赠款物的接收、拨付及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全面监督。疫情之下,慈善力量动员之迅速、捐赠之踊跃、社会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
广纳爱心 广结善缘
各地慈善组织的主动作为与全力投入,促进了全社会范围捐赠活动的火速开展。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一场全民抗疫热潮席卷华夏大地。善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大小,善心不分老少。捐款台前,网络上下,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刚刚拿到年节压岁钱的孩童,从新婚燕尔的夫妻到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人踊跃奉献,助抗疫一臂之力。有的匆匆走进慈善总会、派出所、社区与村防控执勤点,放下捐款便走,不留只言片语,不知姓甚名谁;有的背着大包小包防护用品,分发给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有的将打工或拾荒挣得的辛苦钱慷慨捐赠疫区。许多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自愿捐出“特殊党费”;许多质朴的劳动者,甚至刚刚脱贫的困难群众自发捐款捐物支援疫区,回报社会。
刚刚6岁半的四川广元女孩罗沐逸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捐款。”妈妈问:“你要捐多少?”女儿说:“我捐18元。”妈妈问:“为什么是捐18元?”女儿说:“因为我的存钱罐里只有18元。”
1949年入党、已是91岁高龄的安徽阜阳老人张逢运生活极为简朴,常年靠轮椅出行。在抗疫捐款的首日,他不要家人代缴,执意亲自前往,将平日省吃俭用的1000元交给组织。
2018级司法警官学院大学生赵文博被疫情阻在家里,心却牵挂着千里之外。他周折了解到大学所在市的慈善总会募捐账户,将1000元捐献出来。
在重庆市慈善总会,网络筹募团队负责人张龙波和他的团队从大年初一开始,经过30个小时的连轴工作,终于完成了首批2500万元的筹款目标,而他也已是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中华慈善总会宇泽慈心项目发起人安国俊、齐靠民等先后两次为抗疫捐款各10万元,并联合中国大地保险公司为上海市交警总队1200名交警捐赠抗疫期间专属保险。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到2018年10月那场跨越内蒙古、河北、北京三地,牵动无数人心的拯救小宇泽生命的故事。尽管宇泽最终不幸离世,但他的眼角膜与拳拳爱心依旧在他人身上延续。这项以他的名义设立的慈善项目将感恩所有关爱生命的人们,感激那些为抢救生命开启绿色通道的人们。
报效国家,企业天职;回馈社会,企业家的责任。爱心企业家曹德旺通过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赠1.4亿元;许家印捐款3亿元;杨国强捐款1亿元……1月26日,中信银行及下属单位率先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6000万元,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慈善组织向抗击疫情捐款的金融机构;截至2月16日,蒙牛集团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抗疫一线捐赠款物已累计落地5.4亿余元;自2月9日起,山东省慈善总会已向湖北疫区先后捐赠3批善款,共计2.26亿元;斗鱼平台第一时间向湖北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中国信科集团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河南中烟公司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东海证券联合东海基金、东海期货,通过常州市慈善总会捐款500万元;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公司向苏州市慈善总会捐赠300万元……阿里、腾讯等企业不仅捐资捐物,更是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及技术资源为抗疫措施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广东,8家省级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发起公开募捐,“指尖公益”使爱心人士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捐赠。
截至2月10日,香港各界已向内地捐款超过10亿元。一些社团组织与机构积极从海外采购防疫物资和医疗设备,火速送往疫情一线。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行政长官和所有政治任命官员将一个月的薪酬全数捐予公益金,作为防疫抗疫专用。
“我们身居海外,心系武汉。”尼日利亚华商联合会会长张光宇一语道出了所有海外侨胞的心声。联合会的捐款倡议发出后,不到2个小时便收到会长单位15位成员的捐款,百余位尼日利亚华人华侨的捐款活动还在继续。
1月26日,1万只医用外科口罩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发往国内。寄件人为意大利西部六省一市华侨华人联谊会会长叶先平。浙江省丽水市侨联副主席叶芬亦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美国、意大利、斯洛伐克等海外侨胞,采购了8万只医用口罩。据浙江省侨联统计,截至目前,已收到海外华人华侨捐赠善款138万元以及大量防疫物资。这是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牵挂与眷恋,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聚沙成塔 微光成炬
志愿者的“红马甲”,从来都是慈善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慈善阳光中最温暖的一束,是慈善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无数爱心者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也有无数志愿者以默默奉献的方式付出着自己的时间、技能与情感。
武汉封城之后,一夜间涌现出许多爱心车队,义务承担接送医务人员的任务,并将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送到偏远社区街道、乡镇与卫生院。这些奔波路上的“摆渡人”群体已超过千人。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从各地紧急调拨的物资堆满大厅,从卸货、分类、搬运到安置,志愿者们整整忙碌了一整天,忘记了饥肠辘辘,忘记了汗水浸透,只记得一个声音:“为了让疫情防控物资尽快到位,我们怎么拼都值得!”
12年前,武汉志愿者齐赴汶川抗震救灾。如今武汉逢难,汶川志愿者投桃报李,为武汉捐运了一车又一车蔬菜水果;在绿城南宁,志愿者们接连发布宣传普及、走访排查、维护秩序、义务献血、关爱困难家庭、清理卫生死角等疫情防控项目822个,参与者达15万余人次,累计服务95万小时;在信阳光山,有这样一群“90后”志愿者,当很多餐厅关门停业时,他们的餐馆却每天做饭送饭,热火朝天。与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均是无偿。“许多医护人员忙得顾不上吃饭,只要他们需要,提前半个小时给我们电话,我们随时都会提供”;在北国龙江,社会工作志愿者通过微信指导武汉方舱医院住院病人集体歌唱舞蹈,缓解压力,祛除恐惧;在岭南广东,1万多名社工联动4万多名志愿者,开通863条心理服务热线,为隔离人员、困境老人、妇女及儿童提供疫情知识宣传、生活帮扶、心理安抚等专业服务。在上海医学院,留校学生自发成立“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号召同学们开展“蜂巢式自我管理”。抗疫一线成为他们的“课堂”,抗击疫情成为他们最好的“成长礼”;同是上海,20余名志愿者不辞辛劳赶往松江区口罩厂义务做工,争分夺秒生产防疫物资;在杭州富阳区千亩茶园,52名巧手志愿者义务帮忙采摘春茶;“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古城西安,“爱心大姐志愿者团队”5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支起临时理发摊,为环卫工人、公安干警、公交司机与市民等义务理发,连续10场,服务超过300人;在偏远定边,2600名慈善志愿者募集款物51万元,志愿服务52万小时……
疫情当前,每一家医院、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头,都有无数志愿者巡逻驻守,为出入居民测量体温,为社区街道消杀病毒,为孤寡老人送米送菜,为隔离病人做心理援助,为留守儿童做“临时家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服务他人,也在服务他人中提升自己。
慈善事业 大有可为
纵观历史,慈善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代表着中华民族根之所系的仁爱精神与人文追求。从儒家的“仁者爱人”到墨家的“兼爱非攻”,从佛教的“慈悲为怀”到道教的“济度众生”,以及“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等等社会理念,都已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横向来看,慈善事业与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成为“和谐”“公正”“友爱”等内容的集中表现。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在解决社会根源性、长期性、区域性、分散性等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兜底保障作用。在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将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核心内容,为发挥其在推动社会资源均衡配置、预防与化解贫困等社会问题、实现分配正义等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实不断证明,历史不断回应。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慈善事业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中发挥愈加显著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内涵也将在不断的实践进程中变得愈加丰富深厚。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疫情渐去,春暖花开,还有一场同样重要而艰巨的脱贫攻坚战等待着所有慈善组织与全体慈善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