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民政部明确5项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慈善公益报》记者从中国政府网获悉,3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民政领域疫情防控与基本民生保障有关情况。
据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积极行动、履职尽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当前民政工作,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对民政服务机构、城乡社区、慈善捐赠、民政机关自身等方面的疫情防控专项部署,压实各种责任。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南、指引,指导各地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殡葬服务机构等开展疫情防控。稳妥有序推进民政系统复工复产,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展接收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入住机构的服务,切实加强对孤寡和留守老年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照料服务,让他们在疫情阴霾中也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同时,全力支持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防控工作,及时制定加强慈善捐赠款物使用监管的有关政策文件,向全国慈善机构发出公告,引导各类慈善力量将捐赠重点投向武汉市、投向湖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并先后三次派出工作组赴武汉指导慈善捐赠和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民政部还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疫情防控,指导全国城乡社区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和网格化工作体系,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协调各方加强对一线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慈善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机构发挥各自优势,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是对困难群众影响更大。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对此表示,针对疫情形势的发展,为做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民政部明确了五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助。针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需要临时救助的困难群众,救助金以及孤儿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要及时发放到位。对一些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可以增发生活补助。
二是要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要及时纳入到低保里面来。同时,对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暂停开展低保对象退出工作,这段时间先保持低保对象的稳定,增强他们抵御风险的经济能力,等疫情防控结束之后再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要及时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还要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救助力度。对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家庭陷入生活困境的,也要给予临时救助。
四是救助帮扶外来人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因为衣食住宿出现困难的,给予实物救助,及时提供临时住宿、饮食、御寒衣物等帮扶。第二种是现金救助,对一些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家庭又没法支持,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可以给予现金救助。
五是提供基本照料服务。民政部要求,各地要了解被隔离收治对象家里,有没有需要监护或者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并及时通知社区或者当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和社区安排人员及时提供照料帮扶。同时,明确各地民政部门和社区对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社会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以及其他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人员,要保持经常联系,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帮助。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过程中,社会慈善捐赠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詹成付介绍说,慈善组织一头联系着捐赠人,一头联系着受赠者。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各类慈善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汇聚了巨大的力量,跟党和政府的行政力量互联互动,共同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动力。这次疫情中,广大人民群众蕴藏着极高的慈善热情、慈善情怀。据统计,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累计拨付捐赠资金约239.78亿元,拨付捐赠物资约4.66亿件。他表示,这次疫情防控实践表明,慈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和政府监管慈善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民政部要从这次疫情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慈善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