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全国清退185万不符低保条件者
2019-10-27 18:20:3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农村低保承担着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要职责,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2018年以来,民政部把集中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突出问题作为民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中之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一年多来,专项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给予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临时救助体系聚集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在兜住民生底线、开展救急解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低保治理成效显著

 

      据统计,今年6月至9月,全国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92.8万户、185万人,新纳入低保对象96.5万户、185.4万人;实施临时救助76.9万人次;地方各级民政纪检监察机构共发现或收到移交问题线索389条,问责干部182人。

      另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今年第三季度,民政部党组、驻部纪检监察组联合通报2批11起典型案件,不断释放动扶贫“奶酪”必受严惩的强烈信号。通过主题教育期间的进一步聚焦和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成效不断彰显,“关系保”“人情保”“错保”“脱保”“漏保”问题明显减少,农村低保环境不断净化,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10月24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蒋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民政部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农村低保经办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在治理内容、治理措施、治理成效上都在不断深化。下一步,民政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工作力度,督促指导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主题教育总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专项治理全过程,紧扣“深化”这个着力点,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加强督促指导、扩大群众参与,做到在治理内容上、治理措施上、治理成效上不断深化,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的实际成效,完成好党中央交给民政部门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临时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也是基本民生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8年1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了相关政策措施,对相关政策规定进行了拓展,明确了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要求。近年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临时救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较好地化解了城乡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在兜住民生底线、开展救急解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临时救助已经成为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兜底中的兜底”功能。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324.6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45.3亿元,同比增长9%;平均救助水平1395元/人次,同比增长41.8%。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有关要求,需要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才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在认真总结地方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的意见》。

      《意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紧紧围绕强化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目标任务,坚持助力脱贫与防止返贫相结合、增强时效与规范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立足兜底线、提时效、建机制,重点明确了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助力“三保障”、防范再返贫,以及提升临时救助兜底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意见》还对组织领导、机制保障、资金监管、社会参与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这些政策举措能够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