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两会伴春来 民生礼包竞相开
——全国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民生话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惠民计划亮点纷呈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综合报道)冬日渐去远,春风再度来。全国各地两会代表委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聚焦城市建设,关注乡村振兴;共议民生关切,谋划未来发展;反映民声民意,积极参政议政。会场内外,一股股为家乡、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履行职责的热潮扑面而来。
为集中反映全国各地两会声音,展示代表委员风采,展现民生“礼包”实力,本报特辟专版报道,以飨读者。
地方两会两大主题:脱贫攻坚与社会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伴随各地两会陆续召开,不少与国家大局、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新政策、新举措陆续推出,而其中脱贫攻坚与社会保障作为两大重点工作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脱贫攻坚战冲刺时
江苏67.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安徽预计72.6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如期实现;新疆53.7万人脱贫……多地政府报告中晒出的去年脱贫攻坚“成绩单”,为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国务院扶贫办此前介绍,今年要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左右。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如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引发全社会关注。
多地都明确脱贫攻坚要更精准发力、聚焦短板。“2019年,安徽提出‘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为首重’‘加快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这是精准聚焦关键重点区域。”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
江苏则提出,聚焦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重点片区,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措施,完成60万左右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
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做好扶贫协作也是工作重点。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不仅要再助力一批受援贫困县脱贫摘帽,还要加强受援地区干部人才培训,培养农民合作组织和致富带头人,建立防止返贫机制。
社会保障网密织中
2018年,各地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可观:江苏省两项增幅均达8%以上;安徽省农村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镇方面则高于全国增幅;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今年,不少地方明确提出,社会保障要不断织密。“今年,不少地方降低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预期,提出政府过紧日子,但民生保障要更完善。”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表示。
各地都因地制宜出了不少政策实招,如安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50%;江苏将为6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次基本健康体检服务;北京市大幅调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预期,但社会保障、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均将同比增长。
今年,稳就业也成为地方着力的重点工作。新疆提出,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确保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次。“我们将不断创新手段,落实好就业惠民工程,让老百姓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厅长热合满江·达吾提说,新疆对就业困难人员继续常态化实施“一对一”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王明山介绍,自今年1月1日起,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做“加法”
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一大波医疗、住房、就业、收入“红包”来袭。
医疗暖政不断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9年河南省将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河北省将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300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试点,20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组建医联体,推行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良好医疗服务。
江苏省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5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比上年提高10元,实现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
多地确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安徽省2019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9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以内和4%以内。
增加租赁住房供应
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成1200公顷住宅供地,加快已供地住宅项目开工建设和入市步伐。出台进一步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政策措施,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稳定。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统筹,多渠道建设筹集租赁住房5万套(间)、政策性产权住房6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15万户。
北京市还提出2019年要完成1200公顷的住宅用地,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增加住宅土地供应将继续抑制未来楼市价格上行预期。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北京此类住宅用地的供应来看,规模依然很大,体现北京对于住宅市场积极补库存的导向,说明地方政府供给的决心和供地的能力。北京在租赁市场和共有产权住房方面的举措,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健康发展,为全国其他城市复制推广提供试点参照。
天津市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天津市要增加长期租赁住房供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福建省2019年也明确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坚持租购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强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房建设。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范永贞(左)到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水寨东巴文化传承基地走访调研。 杨宗友 摄
兰州市政协委员:
社区呼唤专业性社会组织
前几日是甘肃兰州的“两会时间”,也是孩子们报名开学的日子。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很多社区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假期小课堂和实践活动。区别于以往社区课堂的单一托管,如今的假期小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到让大人孩子直呼“好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应呢?除了社区服务升级的原因之外,更多还源于街道社区引入了专业性社会组织。
“把专业的事交给更专业的组织去做。”各个社区多样化的假期小课堂只是社区引入社会组织服务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从养老到社区的公益服务再到青少年服务等项目,基层的街道社区越来越多的引入了多样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为社区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无独有偶,市民革的政协委员们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社会服务组织的重要性的提案》,希望在多个层面更多的引进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多方面更好的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机器人编程、炫酷化学实验、趣味国学……”在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引入了专业组织升级后的假期小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们连连点赞。负责机器人编程的是社区通过“微创投”大赛引进的社会组织冠科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拥有专业的老师和课程体系等内容。社区引进社会组织,政府补贴,居民受益。辖区的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又精彩的多样化兴趣课程。
同样的专业组织还在别的街道发挥着专业的力量,张家园社区联合专业社区组织凤翮筑梦书屋,组织画意班和乐陶班两部分。其中画意班包括沙画、注意力提升等内容,而乐陶班则包括乐高和陶艺。辖区内5到12岁的许多孩子都参与到其中来,让孩子们有了更多更棒的假期体验。
除了青少年服务方面,一些社区还把专业的社会组织引领到服务居民的方方面面。在城关区白银路街道,去年通过开展微公益创投大赛,把一些优秀的社会组织成功的引进到服务居民的队伍中来。引进的社会组织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在社区举办了青少年定向越野和无线电测向公益培训班,引进的海钰心理文化研究院则提出了银杏驿站社区为老服务计划……
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家家专业的社会组织机构,让社区服务居民的角度更宽广,服务也更加专业。这些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等服务居民,也是进一步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激活社会治理活力、引领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居民服务的积极性,切实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的精准化、精细化。
黑龙江省代表委员:
为公益诉讼工作点赞
在日前召开的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向大会报告工作中有关公益诉讼部分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纷纷点赞。
2018年,黑龙江省检察机关积极推进工作体系建设,及时向省委、省人大专题汇报公益诉讼工作,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与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公益诉讼工作得到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检察院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资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监督协作意见,建立了18项监督协作机制。全省三级院同步建成公益损害举报中心,省、市分院和部分基层院成立公益诉讼工作机构。通过出台和落实这些措施,初步构建了职责明确、尺度统一、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公益诉讼工作格局。
全省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拓宽生态领域公益诉讼路径,针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污染等突出问题,立案2729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2587件,提起公益诉讼26件,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4.9万亩,补植林木18.1万株,监督清除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8.9万吨。开展秸秆露天焚烧、燃煤小锅炉大气污染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助力解决冬霾顽疾。针对盗伐毁林刑事案件,探索“补植复绿”机制,办理“补植复绿”案件372件,补植复绿林地8049亩,收到了“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教育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
杭州市人大代表议养老:
我们如何优雅老去?
杭州市的方女士最近比较烦恼。她的母亲前段时间突发中风,虽然经住院治疗后情况好转,但出院之后的居家康复,却成了全家人最担忧的事,“我们和妈妈是分开住的,隔得比较远。平时,大多数时间靠爸爸一个人照料妈妈。我不放心啊,也怕爸爸累着。如果社区能有照料中心就好了,有专业人员帮忙照料一段时间,我们也能随时去探望,该多好!”
其实,今年杭州市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作了回答:在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时效方面,提出要重视居家养老,加强老年食堂、配餐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社区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引导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此外,今年杭州还要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家。
社区推广小规模多机能养老机构
杭州市人大代表贺晓卿走访过不少社区,发现不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不过,也有一些社区开始试点打造综合性的日间照料中心——除了日间照料外,还配备一定数量床位,为一些需要临时托管一定时间的老人提供喘息式照看服务。还有的和专业养老机构合作,引入智慧设备,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医疗照顾。贺晓卿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她认为,这种弹性的照顾模式,除了让老人安心于家中生活,三种服务模式的配搭也能让照顾者得到喘息的机会。另外,因为属于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与社区亦自然地融为一体,老人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大大减轻家属的身心负担。
家庭卫浴设施推行适老化改造
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跌倒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2014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结果显示:跌倒死亡是65岁及以上人群因伤害致死的第一位死因,占29.85%,防范老年人跌倒应予以重视。据调查,50%以上的老人跌倒发生在家中,而卫浴是原因之一。
杭州市人大代表、上城区湖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应强表示,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但普通居民住宅缺少相关建设的通则和标准。这既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对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居家老人的特点,上城区民政局、上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首个《适老化住宅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对住宅中各个区域设计出适老化的基本规范要求。
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杭州市人大代表宋晓强今年40岁,却深深感受到了老年人和当下“数字生活”之间的鸿沟,他认为这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来帮一把,扶一下。“老人们不是不愿意学,有时是真的学不会。他们会沮丧,有时候甚至觉得被时代抛弃了,不愿意出门。将心比心,我觉得社会还是应该为老人们多做一些。”宋晓强希望能适当安排志愿者,“另外,政府是不是可以考虑牵头做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呼叫中心转接各种互联网服务,由电话那头的服务人员帮老人们连接数字生活。”
养老行业期待进一步改革
杭州市人大代表何红,自身就在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对养老问题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在她看来,目前的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着社区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和地位不高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部分社会力量在对闲置的医院、学校、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集体房屋及各类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过程中,常因各种限制而放弃参与养老事业。何红说:“养老产业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我希望政府能进一步简政放权。能尽量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打破界限,实行多部门并联审批,每个审批阶段由牵头部门统一受理申请材料、督促审批进度、完成审批并统一告知结果。对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举办养老服务设施的项目,在闲置社会资源房屋性质合法的前提下,可取消前置评审手续,由各相关部门重点强化后续监管力度。”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