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慈善公益事业步入新的春天
2018-05-30 09:26:5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何小鱼) 前不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盛举提醒了我们,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了近70年。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国泰民安,光阴荏苒,我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不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春天的扑面而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的工作。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而.现代慈善公益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本质与目标的契合性、一致性。慈善公益事业的扶贫济困、爱老助残等伦理思想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因此,这同样是属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春天。
      一个国家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后,全国广泛开展了以“学习雷锋”为主题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随着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欧阳海、王杰、张海迪、郭明义、李素丽、朱伯儒、“雷锋团”等等……雷锋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全民普遍心态健康、幸福愉快、安定泰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扶持的基础上的。“学习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正是最标准的慈善公益理念和志愿服务所秉持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在精神需要、价值需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应该看到,物质条件逐步成熟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新形势下尚需提高,造成一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的发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就更有必要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以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助推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让驶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春天的航船扬帆远航。
      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于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慈善事业发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慈善公益活动,正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由此看来,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再次强力振兴,慈善、公益、志愿者、榜样……这些传播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必将大放光明;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示现全国人民的集体富裕和良好心态,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旋律。慈善公益事业,现在正处于美丽温暖的春天;慈善公益人,应当把握机会,兢兢业业,开拓进取,珍惜手中的事业,为利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努力前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