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注意把左右脚踩在节奏上”。8月24日,纳溪区合面镇沙合社区“七彩小屋”暑期“非遗”公益课堂开课,摇花船“非遗”传承人刘能金老人在合面指导学生及爱好者学习摇花船表演,传习“非遗”文化,充实社区孩子和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无法传承甚至消亡的窘境,这是“非遗”文化目前遇到的严峻现实。“‘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若是这批老年人一旦离世,所传承的“非遗”文化项目就有可能失传,留下的空白无以填补。”纳溪区非遗办负责人易胜勇说。
纳溪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寒暑假,组织蝴蝶画、摇花船、永宁河船工号子等“非遗”传承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开展“非遗”公益课,传习“非遗”文化,让学生和爱好者学习传承“非遗”文化。
未进社区,便已听到了指导者的声音。合面镇沙合社区的院坝内,孩子们身着绸衣,脚穿花缎靴,将自己置身在花船内,带动船身摇摆。刘能金老人扮演的艄翁紧紧伴随“花船”,与孩子边歌边舞,指导摇花船的技巧。 “我特别喜欢摇花船,有点像电视里面的扭秧歌。”王君是个花船迷,每周社区花船公益课开讲时,王君总是早早地来帮着组织队伍,协助摆放音响。
“没想到这些乡土文化让学习者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人员看着满身是汗的学习者。如何让“非遗”项目走出传承难的窘境?纳溪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科学的整理存档;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完善传承机制,鼓励传承人收徒授意艺,培养人才,组建“非遗”文化队伍,拓展“非遗”产品所需的载体和文化场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非遗”产品的生存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每当看见娃娃们对民族文化这么感兴趣,都让我感到很欣慰,‘花船’传承后继有人了。我要迈开步子,走出乡镇,增加与其他‘非遗’产品的交流力度,让群众和孩子更多地了解‘非遗’文化。”刘能金老人说,“合面‘摇花船’,制作的主要道具为竹扎、布围和纸糊的无底船。艄公划桨时,需要做一些技巧性动作,如‘虎跳’、‘旋子’、‘扫堂腿’等,以示与风浪搏击。而摇船的么妹在表演中,手握船舷,与脚下步法配合,表现船在漩涡和波浪中起伏,往往要用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飘动,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今年,纳溪区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已经投入50万元的专项经费。”易胜勇介绍,纳溪已经成功建立民歌村1个,“非遗”传习所3个,“非遗”传习基地3个,打造了四支“纳溪民歌”演唱组合。每年5月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利用空闲时间或寒暑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校园传习“非遗”文化,编制“非遗”本土教材,让“非遗“走近群众,走进校园。通过社会和学校的“非遗”传播,增进了群众和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纳溪区有纳溪民歌、永宁河船工号子、班打狮子等5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以及牛牛灯、摇花船等13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bj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