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泊 伟)校园,每个人心目当中神圣的地方,一个承载着祖国未来希望的地方。它是一方净土,培育着天真烂漫的花朵。校园这方净土容不得任何玷污,祖国的花朵更需要呵护。慈善文化就像雨露,不仅能洗涤污垢,更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孩子们渴望了解世界的眼睛、渴求温暖的心灵,我们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善的种子,用爱的教育陪伴他们一路健康成长。基于慈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作用,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发起“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这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以赠阅《慈善读本》为载体,在中小学校开展专题阅读、主题活动和课外实践,使孩子们在多彩的团体活动中,肯定自我和他人,积极开朗学习生活,弘扬慈善精神,播散爱心种子。
慈善文化滋润孩子心田
近日,一堂题为《爱,在生命诞生的时刻》慈善教育课让陕西省潼关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四十多名同学接受了一次心灵洗涤,更加懂得了感恩。
课堂上,来自渭南实验小学的王凤老师通过让同学们与大家分享自己出生的故事,展示小时候的照片,观看影片,卡片上写下给妈妈的话,与同学们亲情互动等,用这样一种亲切的方式勾起了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通过借助慈善读本,班主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读本里的故事,一起欣赏图片,讲慈善人物,讲慈善小故事。王风老师希望以这样一种形式来传播善心,引导孩子逐步从善。
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张娟感慨地说:“这堂课非常精彩,每到动情处,我的眼里噙满泪水,我也听到了孩子们轻轻的抽泣声。”
课堂上,孩子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慈善教育使他们能够常怀感恩之心。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王树峰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我们的目的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慈善的种子。因为慈善不仅仅是捐钱,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爱心,习惯成自然地去做慈善的事情。”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中华慈善总会编印的“慈善读本”为主题教材,读本分为小学版、初中版。小学版重在感染和熏陶。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体验,在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慈善责任、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爱与力量等富有社会价值的慈善主题。
“一本书,想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第一要素就应该是易读、好看,这样才能让学生爱看、想看。”王树峰说。“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慈善学动,学习“慈善读本”,在学校里普及慈善文化,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慈善文化撒下爱的种子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已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20多个市(地、州)的2500余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超过200万,被誉为慈善组织的“种子项目”、“基因项目”。
“读《慈善读本》犹如接受心灵的洗礼,带给我很深的感触。例如第二单元‘关注他们’,一幅幅同龄人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我。看着因父亲去世家贫不能上学的小刚、哑巴姑娘渴望上学的眼神、孤儿院患病残疾的孩子……我才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一些微小的帮助,就能改善他们的境遇甚至人生。”
这是一名台州小学生对于《慈善读本》的感悟与看法。
慈善文化进学校,是构建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文化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的战略之举。慈善文化进学校将正式教学和非正式教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育人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促进持续性慈善行为的产生和人人慈善的实现;将慈善文化传播和慈善研究有机统一,推动慈善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进程中,各地慈善会紧密与教育部门相结合,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此,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表示,中华慈善总会将积极收集和吸收各方对于活动、对于读本的意见反馈,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好修订与改进,争取做到更好。与此同时在坚持账目公开、做好服务的基本准则下,总会要务实调研、勇于创新、共同协调,与各地学校一同,拓展探索慈善文化培育的新形式、新方法。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