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 言)你们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自从有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慢慢被改变,很多书都被人丢弃,这些被人丢弃的书,就像是无人领养的孩子,被人遗忘,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立志帮助人们找回读书的感觉,并把那些被人丢弃的书找到新的主人。
图书传递的最佳时机
早在2015年,“有书”团队已经做过一次为期半年的线下校园图书漂流活动。负责人雷文涛意识到唤醒大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是一件困难但极有意义的事情。他认为,“如果学子们能够按照书单从头至尾,完整地读完每一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图书漂流活动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书籍管理上的漏洞,像图书流向不明确、图书管理者队伍比较混乱,最终导致许多漂流的书籍真的就漂流了,下落不明。”雷文涛无奈地谈及这段经历。
“我们从不避讳第一次漂流活动的失败。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传递这个项目。现在正是“有书”高校“图书领养,读书接力”活动的最佳契机。”
培养阅读习惯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图书传递活动是“人——书——人”的模式,在书籍的选择上,“有书”团队十分慎重,他们专门搜集了国内外高校书单,听取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专业意见,参考一些行业领袖的私人书单,并对书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精选出适于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形成了一个书单。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化监管机制,从寻找特派员、图书传递、特派员登记、图书接力、再到最后的阅读反馈,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生态链条。”负责人李聪聪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
完成图书领养后,图书进入阅读接力环节。特派员将书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接力人需扫码登记,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有书”提供的免费领读推送,但要求必须在两周内读完一本书。完成接力的同学,可通过微博、微信群、书中留言卡等形式分享阅读心得。
据悉,首批书籍经有书高校特派员已经传递到同学们的手中,目前活动受到了校方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响应。
图书寻找特派员余雅希说,特别希望“有书”高校图书传递能够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由点及面,让大学生群体参与到阅读这项有益的活动中来。
“‘有书’高校图书传递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活动,”余雅希望通过图书传递活动,对学子进行专业以外的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打破认知边界,使他们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