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她的鼻子有一条管子……”参与慈善访视的马六甲大爱幼儿园学童邓铭贵问着母亲,当走入照顾户家中看见与自己不同的孩子,因而心生疑惑与畏惧。
9月6日,天气晴朗的周日早晨,马六甲大爱幼儿园(简称幼教)大善和大义班的小朋友与家长齐来参与慈济每月一次的慈善访视日,与慈济志工一同造访晋巷小区和玛琳小区的慈济照顾户。当天,总共有17户家庭,合计40位亲子共同参与。
半日的校外见苦知福行动,是幼教每年必定安排的课程之一,除了访视贫苦病患外,也会前往老人院、孤儿院和残障院去送爱与关怀,主要是透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善心与爱心,更期望透过每次的见苦知福,以及当事人现身说法示苦难,并且能把这股真实的感受落实于待人处事之生活中。
初见罕病儿 惧怕化勇气
苏龙斌和邓铭贵跟着爸爸、妈妈开心地步入邱家,进入客厅,一个手拿着月饼,另外一个捧着奶粉,亲切地打招呼并开心地把礼物送给邱爸爸。
“为什么她的鼻子有一条管子?管子要来做什么?”看到邱妈妈把3岁的女儿从房间抱到客厅,原本高兴地与苏龙斌玩耍的邓铭贵,脸上显露害怕的神情挨在妈妈身边,并关心地询问眼前所见的景象。
“妹妹是因为生病,不能跟我们一样吃饭,她妈妈会冲泡牛奶,再将牛奶输入管子喂食。”经妈妈简单的解释和鼓励后,邓铭贵提起勇气靠近邱小妹妹。
邱小妹妹1岁多时即被诊断罹患脑萎缩退化症,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无法正常进食且全身无力终日只能躺在床上,至今已经2年多了。
苏龙斌的妈妈钟慧莉心生不舍地说:“平时都会在报章杂志或电视上看到类似的新闻报导,今天有机会亲眼目睹,感觉很不一样。”为人母亲的她更可以体会邱妈妈天天面对和照顾女儿的心情,也让钟慧莉反观自己的家庭,更为满足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此时苏龙斌好奇地提问:“妹妹的那只脚板怎么这样?不像我的,可以挺直的?”邱妈妈一脸笑容、耐心地解释说,懂事的苏龙斌和邓铭贵则一一献上祝福:“希望妹妹平安健康。”、“祝福妹妹的病赶快好起来,可以走路。”
抗拒心中怕 纸条传温情
罹患鼻咽癌已经16年,目前48岁的照顾户林小安(化名),动过脑部手术和电疗而导致无法言语,不仅丧失听力,眼睛视线也模糊须配戴眼镜调整,连嘴部的肌肉开合功能也有障碍,只能靠着胃管来进食。
“不要怕,不要怕,我很爱孩子。”初次见面,小安怕孩子们吓着,急忙写下讯息沟通,并且用手摸摸张智荣的脸颊,张智荣没有抗拒,反而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致响应:“不怕!我们也很爱你。”
有了第一步的接触,小安还俏皮地写下纸条问孩子:“我帅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很帅!”乐观开朗的小安更向孩子们表示,未患病前的他更帅,温馨活泼的纸条互动,开启双方的对话,一来一往写下彼此想表达之话语。
孩子们目睹了小安透过胃管服用十多颗药物,并且触摸他头部动过手术的部位,及感受风从导管位置排出,孩子们也都勇敢观看和体验整个过程。
“有鼻子呼吸,真的很好。可以用嘴巴吃东西,也很好!”感受良多的林芯瑶分享,临别前,林芯瑶给予小安一个深深的拥抱,传递爱的力量与祝福。
身在舒适圈 体会不一样
来到照顾户诺哈亚娣(Nur Fauziah)的家,当黄思敏听到照顾户的3岁女儿,因为生病在房间内休息,她关心地询问其房间是否有安装冷气。
天真无邪的黄思敏想到自己感冒时,都会躺在开着空调的房间休息,志工向黄思敏解释,照顾户无能力负担空调的费用,此时,黄思敏环顾四周,眼前陈旧肮脏的居家环境,顿时令她体会自己家里应有尽有,也感恩父母给她一个干净、幸福的家。
还未参与访视前,妈妈曾雪凤希望透过此次校外见苦之福访视之旅,能让黄思敏懂得节制物质上的享受,了解社会上仍有许多贫穷人之生活状况,学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此在最忙碌的周末时光,特地排除万难陪同女儿参与。
校外的一堂访贫课程,让小小年纪的孩子亲自亲拜访贫苦病患,透过不同的照顾户现身说法,从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与收获,是课本上无法完全表达的讯息。孩子也较能理解与珍惜自己目前的幸福,而家长陪同参与则期望家庭与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确实把所获得之珍贵的经验化为行动,落实于生活中。
(文:郑素娇、刘嫒莲、林雁苓、范瑞琼)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