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保育
居民踊跃参与
社区文化保育包含“非物质”和“物质”两方面内涵。既有修葺保护社区古建筑,也有关注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目前社区文化保育公益事业在佛山多个社区已渐成气候。这些公益活动,都吸引一大批热心居民参与。
顺德乐从路洲村的社工和居民就将社区文化保育的两方面内涵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乐从镇睿航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中心社工提出“印象·路洲”社区营造项目,通过整合祠堂、醒狮、侨乡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社区文化保护和活化古建筑工作。
该项公益计划得到居民的认可与大力支持。当地青少年踊跃参与社工开展的“手绘路洲”项目,绘就一条700余米长的温情长廊,展示路洲旧时风貌。而一批热心“社区领袖”则加入长者口述历史义工队,服务社区,口述路洲历史。77岁长者黎淑贞便是其中一员。黎氏大宗祠活化后,黎淑贞在里面开展多期“社区百家讲 坛”,带领青少年回顾路洲风土人情。“向年轻人讲述这些故事,我很乐意。”黎淑贞希望发挥自己曾作为教师的特长,为社区公益活动奉献力量。
南 海桂城大圩社区则推进“魅力大圩共担传承”挖掘与传承大圩地方历史文化工程。志愿者则通过收集文献、实地考察,对知晓大圩历史文化的老人进行深度访谈,挖 掘出10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绘制成“大圩历史资源分布图”,并在社区显眼位置设计安装此图、路牌及景点介绍牌。该文化工程持续一年,共计超过 5000名居民参与其中,占全社区常住居民人数1/4以上。
而在禅城塔坡社区,街坊和外国志愿者等50多人踊跃加入导赏员队伍,向不同群体介绍塔坡庙和塔坡古井的历史文化,去年开展塔坡导赏活动超过50场。禅城张槎江湾社区一群老街坊则义教居民剪纸,支持社区传承剪纸传统文化的公益事业。
社区公益 全面多样发展
除了文化保育,社区公益事业还往爱心学堂、绿色环保、创新自然教育等方面延伸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慈善方式,鼓励更多居民投入身边的慈善行动。
每年寒暑假,禅城石湾红卫社区爱心学堂都准时与社区学生相约。爱心学堂除了给孩子们安排常规的课业辅导,还开设儿童合唱、武术、美术、户外拓展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锻炼和成长。
过去10年,红卫爱心学堂让社区近600名学生受惠。一些曾受助于爱心学堂的学生,也会回到学堂帮忙,将善心一代代传递。社区大学生刘欣欣读小学和初中 时曾是爱心学堂的学员,受过帮助。为回馈学堂,她曾连续三年利用暑假时间,回到学堂当志愿者。“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有力出力,支持社区公益。”刘欣 欣说。
绿色环保也是目前众多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主题。去年以来,禅城张槎纯阳社区着手打造“绿色·自助”品牌社区,环保公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 荼。居委会启动“物尽其用”计划,组织“交换集市”,让居民将用不上但舍不得丢弃的物品拿出来捐赠或交换,获得相应的“交换积分”。居民可以使用积分换取 集市中的物品,实现物物交换。此外,该社区还开展“变废为宝”环保公益计划,收购居民家中的废旧电池和过期药品。
自2012年以来,由佛山传媒集团和市慈善会主办、佛山日报社承办的佛山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已资助了近100个项目,目前它们也已在佛山各社区遍地开花。城市生态体验课堂公益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该项目主要在市二十四小作为第二课堂开展,采用教室讲述和户外活动结合的方式,讲述有佛山地缘特色的自然知识。“户外活动的地点选在中山公园、佛山 植物园、绿岛湖等城市园林,既让孩子亲近自然,又可见识到佛山城市升级的成果。”项目导师刘雪君说,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契合佛山城市升级的发展,以及将关爱 儿童和环境保护两个课题相结合。
“三社联动”推动公益创新
近年佛山社区公益活动的开展形式也逐步创新,社区居委、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共同推进了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年初寒潮来袭时,禅城区社联社工服务中心、佛山市志愿者自驾车服务队、禅城区社会救助项目联合各社区开展“我为困难老人办年货”活动。社工和近百名社区志愿者兵分三路,为石湾、张槎、祖庙三个镇街80名困难老人派送年货大礼包。
“了解到一些长者缺少御寒衣物,我们与爱心企业沟通,让他们提供了一批羽绒服,再联合义工为长者们送去。”禅城区社会救助项目社工李丹妹说,平时通过与街道、社区居委合作,实现社区与社工结合,资源共享。“今年在筹建一个社区关爱微信平台,将服务对象的需求都放上去,我们作为中间方去匹配资源和满足需求。”
南海大沥镇多个社区则培育出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事业,最终也推动了社区自治。街坊会是当地典型的社会组织类型,目前已有20多个。 它是以居住片区为单位,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通过自发开展公益友爱帮扶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互助服务”,从而推动基层治理。依托这些 社会组织,有利于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源向社区治理聚焦。
责任编辑:b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