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助学
先有安全再有梦想 先有老师才有教育
2017-03-27 13:46:52    慈善公益报

   ——云南大关县教育扶贫工作调研见闻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 敬)大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腹心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慈善公益报》记者深入到大关县,对该县教育工作进行了走访,这里质朴的民风校风给了记者深深的感动。
 
  大关县笔山小学是全县教学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善的一所小学。3月16日一早,记者来到这里,恰逢来自上高桥乡中心校完小、悦乐镇中心完小、翠华镇田坝小学等全县各乡镇49所小学的50名校长和教师在笔山小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据记者了解,大关县有公办幼儿园8 所,教师104人,在园幼儿2048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6.76%。
 
  全县有小学140 所,在校生19138人,小学入学率99.55%。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1所,初中在校生13835人,毛入学率99.08%。高中在校生4039人,高中毛入学率46.46%。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607人。
 
  另外,大关全县在职在编教职工共2699人。
 
  师资匮乏阻碍教育发展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记者问来自上高桥乡大堡村完小的周天荣老师,“您教什么科目?”她回答我,“我们不分教什么科目,我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有……”
 
  据周天荣老师讲,每所学校里学生多老师少,每个老师都是“万金油”。上音乐课时就带小朋友们随便唱首儿歌,因为老师们不识谱,不会唱的就给大家放歌儿听。上体育课时就是让孩子们跑跑步,做做游戏。
 
  交谈中记者发现,这种主课老师代课的现象在当地极为普遍,甚至很多村级小学里,是没有音乐美术体育课的。
 
  随着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改”)的实施落地,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普遍加强,弥补了乡村儿童教育的很多缺失和空白。但同时,对于很多体育器械和乐器,老师和学生们都没有见过,更别提教学了。
 
  “我们能体会到国家很重视教育,比如增加了我们基层教师的待遇,给孩子提供营养餐,但是‘薄改’配置的这些器材只能闲置在那里,我们还是很心疼的。毕竟这些东西都很贵,应该利用起来,孩子们也想学。”大关县翠华镇联合小学麻安详校长感慨道。他在当地教书已经30多年了。
 
  “国家提倡教育均衡发展,也鼓励我们去创新、去尝试。我们学校最近修建了音乐舞蹈室,但是实际情况是没人会没人教,所以教室一直闲置着。”木杆镇中心完小校长唐贵超说。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的教师奖惩制度和绩效考核只根据语文数学这两项主课成绩来评定,音体美教学不在教师考核范围之内,也没有晋升机制,因此大家缺乏教学积极性,大多是由主课教师代为上课。
 
  此外,计算机课也只存在于课程表上,电脑设备倒也有,只是老师不具备计算机教学技能。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于贫困地区的少数学校。
 
  木杆镇漂坝村完小教师朱龙宽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木杆镇两万多人,1-6年级小学生1900多人,教师大约120人。全镇12个学校里一个专职音体美老师都没有,这对小学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从小便教育缺失,孩子们的音乐体育美术得不到启蒙,也就很难说到爱好与梦想了。
 
  县教育局副局长曾发农在教育局的主要工作是分管教育教学、招生考试、职业教育和电教工作。对当地的这些情况他非常了解,关于音体美老师的设置问题,他也显得有些无奈,“我举个例子,设有专职的美术老师当然好,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一个学校只有几个班级,专上美术的老师课时是不够的,不可能让时间闲置,只能去兼代其他课目填补课时。语文数学的考核成绩与老师晋升挂钩,但是美术不用考核,所以大家自然愿意去教主课。我们说的教育均等化,最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物’,所以这点上来看,教育均等化也有它的弊端,或者说并不符合本地的实际需求。”
 
  曾发农补充道:“音体美虽然没有教学考核机制,但是对孩子是很重要的。比如体育课就有它的特殊性,不但锻炼身体,还培养孩子团体合作的意识、抗挫折的能力、守秩序的理念,有很多别的课程无法代替的价值。”
 
  “当然,薄改计划的实行也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修校舍、配备图书及教学器具,学生还是受益良多的。比如教学白板(PPT设备),以前都是老师板书,用过了教学白板之后觉得非常方便,学生也欢迎。”曾发农说。
 
  “请进来走出去”
 
  由于大关县教育环境相对闭塞,教师待遇也不是很高,致使大量人才流失。所以“请进来,走出去”是当地教育发展乃至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环节。
 
  大关县教育局副局长曾发农感慨道:“我们总说‘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去和孩子描述呢?”
 
  “有一个机会我带着县里几位老师去了北京,最后一天大家没有去上课,我选择带老师们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老师们都是南方人,第一次感觉北方的风那么冷,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但也要坚持去看。他们非常感动,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教育,是多少课都换不来的。这种‘走出去’的过程对老师来说也是提升。如果我们大山里的老师长时间不走出去,眼界和田里种地的农民也就差距不大了,那样最终耽误的还是孩子。”
 
  曾发农回忆道:“我们那次去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参观,虽然学校面积不大,但那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个角落都把育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不是在墙上刷几个标语就是校园文化了,而是一种文化与文明的积淀。”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听说了一个故事:大关县翠华中心完小的一个小学生被邀请去北京参加演讲比赛,期间,他抽空去了自己一心向往的天安门,就“天安门见闻”这个题目他又准备了演讲稿,足足为全校师生分享了5天不同的内容。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记者,一个天安门见闻能讲5天,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师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以及学校对学生演讲技能的重视和培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山里孩子对大城市、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县领导带头抓教育
 
  记者走访中发现,很多老师和教育局领导都提到了大关县县委书记陈刚。很可惜这几天陈刚书记不在县里,没有办法接受采访。
 
  “县委县政府领导向来重视教育,陈书记是我极其佩服的人。重视教育是一方面,懂教育更重要,他知道怎么抓才有效果。”曾发农由衷地说。
 
  据了解,大关县县委书记陈刚对全县教育工作提出过两个字:“爱”和“戒”。这是陈书记在去年一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对参会的校长、教师讲的。“爱”就是要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戒”就是指要守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底线,体现出人民教师的忠诚与担当。陈刚书记还提出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行动号召。全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带动下发生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
 
  麻安详校长对记者说:“每次陈书记到学校检查从不提前通知,都是突然造访,发现问题立马处理,他曾经把一个学校的领导‘一锅端’。一开始我们很怕他,后来就变成了尊重,因为他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安全大过天
 
  3月17日下午,记者应邀到大关县翠华中心完小参观。这是县里一所条件较好的小学,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感染了记者。
 
  因为学校场地有限,学生们的课间操是老师们自编自排的“弟子规操”。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当全体师生做操时,参观者都纷纷举起手机,忍不住记录下师生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神采奕奕的面庞。
 
  记者随机和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聊起天来,他不但能非常流畅地背诵《弟子规》,还告诉记者其中的含义。在交谈中,他竟还告诉了记者很多关于校园防火的安全知识,边讲解边拿起毛巾为记者做演示。
 
  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安全的重视程度都很高。据记者了解,建校初期,校门口正对着一条马路,没有人行横道和红绿灯,学校为了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与当地交管部门协商,设立了人行横道,还在校门口安装了两个减速带。这一做法也相继被其他小学采纳。
 
  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翠华完小校长在介绍中说:“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甚至比实现梦想更重要。我们经常对学生们说,先有安全,再有梦想,最好的保护就是学会自我保护。”记者不禁要为这个贫困县小学校长的安全理念点赞,这是很多城里学校都要学习的。
 
  参观要结束了,记者问身边一个四年级学生小惠(化名),“你觉得学校美吗?美在哪里?”她羞涩地点了点头,指着学校对面的山说:“我们学校有山。”
 
  山的确很美,但山也是一种精神。记者想到了这所小学的校训里所蕴含的大山精神——“攀高不止、容纳万物”。或许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bj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