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赈灾
四川青神:小小竹篾编织致富梦
2021-01-04 13:43:4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靠山吃山,靠竹用竹。近年来,四川青神县青翠的竹子在青神人的巧手下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变成了一片片薄似蝉翼、细如面线的竹丝,继而变成竹编艺术品。青神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全县到全国再到世界,小小一根竹,成了助力贫困群众及残疾人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最好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竹编用具

  千年流传,一脉相承。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在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改革开放后,青神涌现出一批艺术素养较高,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匠人,把竹编从实用推向了纯欣赏的艺术层次,其中的“龙头”当属陈云华。

  陈云华学竹编最初的原因是“吃不饱饭”。陈云华幼年家中贫困,一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陈云华的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篾匠,常常走乡串户为乡亲们编制生产生活用具,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对竹编技艺非常感兴趣。1984年,陈云华被调往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任校专干,培训班的学员全由陈云华一人教授,从选竹、刮青、分层、撕篾到编织人字笆、熊猫扇等自己摸索出来的全套技术教给学员。

  培训的学员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肢体不便的残疾人,徐建兵就是其中之一。徐建兵14岁时股骨坏死造成下肢残疾,也因此辍学。简单恢复后,徐建兵决定学一门手艺,于是来到了陈云华的竹编培训班,徐建兵手巧,学得也快,培训期满后就能自己编制了。

  多年来,陈云华深刻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这是中国的财富,是值得全世界都为之叫好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艺术,他脑子里开始建一座“竹艺城”——把竹编文化、竹编培训、旅游业结合起来,“不光是我,青神人都应该接住这份福泽,不求他们成为竹编大师,只求通过竹编教学,让大家包括残疾朋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尽可能地拓宽就业渠道。我要帮残疾人走完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团结互助,帮残疾人致富

  “夹道万竿成绿海”,青神森林覆盖率接近50%,全县竹林面积达到20万亩,竹产业也跻身县城三大产业之一。竹艺城不仅成为了青神县的地标,也是当时青神的年轻人们都愿意去“镀金”就业的地方,韩学军曾是其中一个。

  五岁时,韩学军因患骨髓炎,右下肢终身残疾,作为和徐建兵一样全县最早一批从事平面竹编艺术的手艺人,韩学军虽然没有坚持从事相关职业,但也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获得了由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颁发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证。2011年,韩学军受聘成为县残联驻南城镇残疾专干,县里百余名残疾人都在她的宣传引导下参与了残联和县政府组织的竹编培训。

  “竹编适合居家就业,也算是一种技艺传承,我想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残疾朋友能够自食其力。”韩学军说。

  剖蔑、分丝、编织,一人一蔑,经纬纵横,这是当地许多残疾朋友现在天天都在重复的日常,之前永远关上的家门现在完全敞开着,一条长凳横在门前,蔓蔓竹丝层叠交错,一坐就是整个白天。徐建兵最近接了几单做灯笼饰品的活儿,残疾朋友们把一些物料带回家,编好的红色灯笼堆在门口,哪怕是在平日里,映着白墙也显得像过年一样热闹。

  正如团结互助的青神人,老带新、师带徒,将环绕着这座小城的竹林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人参与,脱贫致富一个不少,让竹丝可抵金丝,青山成为金山。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