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赈灾
扶贫产业:越过山丘的“金字”招牌
2020-08-26 05:11:4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产业是扶贫的基石。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地区扶贫产业迅猛发力,既让大山里走出了立得住、叫得响的产业品牌,又让很多品牌在山间落地生根,让村民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使贫困户尝到家门口就业的快乐,找到脱贫致富的钥匙。

贫困户搭上产业“快车”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这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唱响的“脱贫进行曲”。

  “嘎吱嘎吱”随着一声声剪刀闭合,一串串新鲜饱满的葡萄落进框里。在陈集镇张楼村的一间大棚里,村民张宗超正在剪摘葡萄,他是这个葡萄种植大棚的承包人。

  几年前,张宗超患上股骨头坏死,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楼村紧邻的李庙村是陈集镇远近闻名的“葡萄村”,在那里,“家家户户靠葡萄吃饭”一点也不夸张,年人均收入能达到28000元。

  2017年,张楼村里建起十个葡萄大棚,其中两个是由扶贫基金建起的高标准“爱心扶贫棚”。经过村“两委”成员与村民们讨论后,村里将一个“爱心扶贫棚”免费租给了张宗超,他只需每年上缴8000元,用于与贫困户分红即可。

  今年,张宗超的大棚收入了30000余元,加上每年的低保、分红、土地流转补助等政策性收入,一家人借着葡萄大棚“翻了身”。

家门口就业的快乐

  旧时的沉沙池变身“小江南”,家门口扶贫车间里能挣票子、工作间隙能看孩子……昔日的贫困户和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了车间工人。

  “我腿脚不好,没办法外出打工,好在有了政府的帮扶。”今年42岁的刘春青没想到,自己当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如今还能走进工厂成为一名工人。说话间,刘春青的手也没闲着,平整布料、对准、缝纫,动作一气呵成。

  这些年来,刘春青一直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家里只有丈夫一个人挣钱。去年4月,听说村里在省帮扶队的帮助下跨进大山开办服装厂,上班后先是带薪学习3个月,刘春青便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们是计件算工资,只要手脚勤快,一个月多的能赚4000元。”刘春青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干得稍慢些,但一个月也能领到2000余元。

品牌为产业扶贫添“飞翼”

  如今,品牌战略已成为很多贫困地区产业致富的好抓手。

  在甘肃榆中新营镇高原夏菜基地,一颗颗花椰菜包裹得紧紧实实,农户们穿梭在田地间忙着采摘。“今年花椰菜的地头价格每斤在1.2元左右,一亩地能卖5000元到6000元,今年种植了15亩蔬菜,一年收入近10万元。”该村村民刘国华说。

  “种植两亩菜,脱贫一户人”。该镇探索出了错期种植、多茬种植、梯次上市等方式,做到质量有保障、产品有市场、群众有收益、脱贫有希望。目前,13个村的3200多农户参与其中,该镇还积极对接县内10余家高原夏菜产业联盟单位,与239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的精准链接,成功让品牌跨越山丘。

  近年来,甘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蹚出了一条具有“甘味”品牌标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兰州高原夏菜以优良品质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占当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一项脱贫致富产业。

  目前,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正在形成和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产业品牌,它们不但成全了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快乐,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带给群众的变化,除了兜里,还有心里。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