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五年目标。围绕这一目标,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也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全面部署。
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转移就业、教育支持,还是医疗救助、金融扶贫,“互联网+”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各地实践中,“互联网+扶贫”的模式已如星星之火,初具燎原之势。
电商扶贫
农民对接市场的桥梁
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5月,国务院扶贫办在甘肃陇南开展电商扶贫试点,着力解决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试点将对电商扶贫涉及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进行探索,努力建立网店服务、 网货供应、网络物流等电商扶贫六大体系。
“农村淘宝”的村级服务站设立在人群集中的小超市、活动中心,电商企业提供电脑等硬件设备,在当地招聘人员创业经营。除帮助村民把商品网购到农村,这些站点也可以满足村民看病上网挂号、水电缴费等日常需要。服务站下一步将帮助农民把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去,丰富便民服务功能,打造智慧农村。
互联网+爱心扶贫精准扶贫的利器
湖北宣恩县二坪村利用互联网,将社会爱心资源与二坪村对接,实现了“助困”的短期目标。该村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通过微信朋友圈公示并在互联网上直播捐赠仪式,经过社交媒体传播发酵,短时间内就募集了资金。通过完善资金使用公示制度,使得募捐行为取得了网友的信任,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力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同样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扶贫。其发起的“@她创业计划”把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入扶贫工作中,搭建“互联网+女性创业就业”发展平台,成立女性创业发展联盟,打造女性创业就业品牌。
人间从来都不缺少真情,扶贫助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项诉求。“互联网+”时代,公益扶贫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点滴行为就可以成为慈善的一部分,比如腾讯公司的“日摇一善”,倡导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日常生活中坐飞机、刷信用卡、加油、打电话等行为产生的积分捐赠出来。用户通过查看贫困户的具体资料,清晰地看到救助内容及未来改变前景,实现与帮扶对象的自动对接,使“摇一摇”活动捐献的积分,通过点对点的帮扶,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标。
互联网+教育扶贫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衡,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化、平等化、开放化优势,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变等靠“输血”为强身“造血”。
雨露计划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为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雨露计划”的申报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从而简化了程序,更加方便学生,让符合标准的贫困家庭能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又杜绝了滥补、错补或款项未能如期如数到位的情况。
在“互联网+”与扶贫开发结合方面,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已迈出实质性步伐,虽然很多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一些工作也遇到不少难点,但两者的化学效应已经初现。贫困地区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再不能错过信息化这一“高速列车”。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