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赈灾
产业扶贫让黄河滩区展新颜
2015-08-28 10:08:12    河南日报(郑州)


台前县坚持主导产业精准扶贫,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3王为峰


  本报记者杜君

  “家里俺是婆婆,她孝敬我;厂里她是班组长,俺得听她的!”8月26日,王艳敏的婆婆话音刚落,欢笑声一片。

  王艳敏曾是台前县孙口镇刘桥村的贫困户,现在全家四口人都成了濮阳市雪鸟羽绒实业有限公司的员工。“这都是托产业扶贫的福啊!从前主要靠种地,全家月收入只一两千元。如今光我每月都赚四五千呢!”王艳敏笑颜如花,“家中平房翻盖成两层小楼,弟弟也到贵州上大学去了。从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美好生活做梦都不敢想,源于台前县曾经“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穷根子。

  1978年才建县的台前,“地上悬河”黄河和金堤河横贯县域,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耕地在黄河滩区,三分之二在滞洪区。2006年以前洪涝灾害严重,国家和省里的工业企业布局“一盘棋”,鲜有落子在台前。至今,全县纳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仅1家,过黄河只有走浮桥,也是全省唯一无高速公路通达的县。

  工业发展不充分,经济实力自然弱,作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台前,截至去年底仍有贫困村10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9%,贫困人口6.27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6.5%。

  不宜居宜业,可否易地搬迁?“黄河滩区人口多,滩外土地资源少;财力需高投入,财政却是全省倒数,县内搬迁安置难度较大。”县扶贫办主任吴华说。

  底子薄、基础差,扶贫治穷,出路何在?

  “改‘大水漫灌’为‘定向喷灌’、‘定点滴灌’,产业精准扶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表示,坚持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输血”与“造血”并重,2013年以来,全县每年平均约1万人实现脱贫。

  事实上,产业扶贫“扶”起台前两个“白手起家”的基础产业——羽绒和汽配。目前,被誉为“中国羽绒之乡”的台前,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羽毛集散地”。王艳敏所在的雪鸟实业,2014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开了中国羽绒行业首家海外上市先河。

  “公司现有职工1200多人,95%以上来自滩区,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雪鸟实业总经理闫照瑞介绍。

  依托“龙头”雪鸟,仅台前县产业集聚区,就有鹏达羽绒、芳欣制衣、英腾制衣、华泰羽毛等30多家羽绒服装及制品企业,带动全县从事羽绒购销、加工人员2.5万余人,产品远销欧美、韩国、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34亿元。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