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以《村寨志》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记“贵州大曲·记忆里的味道”《村寨志》编撰项目
2022-07-25 08:34:28    慈善公益报

2021年度全国慈善会慈善工作巡礼·品牌项目

以《村寨志》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 记“贵州大曲·记忆里的味道”《村寨志》编撰项目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贵州大曲·记忆里的味道”《村寨志》编撰项目是由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贵州省慈善总会于2021年发起,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贵州蓝花叙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以及各村寨地方政府支持的文化公益项目。


“贵州大曲·记忆里的味道”《村寨志》编撰项目启动

  该项目规划在10年时间内,对贵州省内的100个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完成100个村寨的《村寨志》撰写工作。

  据悉,项目第一期10个村寨分别为贵阳市翁井村、翁贡村、龙井村,遵义市太平村、陶家寨村、三岔河村、团结村、新民村,铜仁市楼上村,六盘水市妥乐村。

  项目已基本完成第一期10个村寨的文字编撰工作,并有一册已设计定稿样书,共计获得村志文本100多万字,采集口述史文本135万字,口述史音频资料近90小时,采集图片7815张,VR(虚拟现实)制作、航拍完成7个村,地图制作完成10个村,受益人数覆盖10个村寨3万多人次,并辐射周边村寨,直接参与项目执行的人员100多人,村寨当地近万人直接参与该项目。

  该项目结合传统方志、田野史学、民族志、口述史和现代记录手段等基本工作方法,联合贵州省内各高校、文史研究机构、地方志办等专业机构资源,对分布在贵州省地州市的村寨自然资源、村史和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整理、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撰写村寨志和整理口述史文本,以此为村落文化建档,用村志与记录重构贵州村寨的意义世界,建立以文化为基础的家乡认同和文化认同,提振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助力了乡村振兴。

  如何保留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让文化主体认同这些文化?其核心所在依然是“文化自信”。项目总顾问、贵州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徐静认为:“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更深远的、影响最大的自信。《村寨志》是正在寻找自信的一种根脉,项目策划本身表达了我们自信的根脉。”

  “贵州大曲·记忆里的味道”《村寨志》编撰项目自启动以来,在项目发起方、资助方、执行方、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项目以《村寨志》文本的编撰及印刷为最终项目目标,但不应仅仅看见此物理层面的成果,而应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村寨志》的项目意义。”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