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彩虹慈心织
——记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安便民桥项目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古人云“修桥补路,添寿增福。”今人说:要想富先修路,要长寿就修桥。在中国西部版图中风景秀美的秦巴山区,由于山大沟深、雨丰河多,住居分散,山水相隔,给群众造成了行路难、山货销售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1997年至2020年6月,陕西省慈善协会累计募集资金2.75亿元,在当地修建慈安便民桥5544座,受益群众超过258万人,打通了陕西农村道路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既解决了当地村民行路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也为山区群众生产发展、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慈安便民桥、爱心桥、连心桥、救命桥、致富桥。
图为慈安桥揭碑仪式现场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石泉县后柳镇长安村村民朱金成坚定地认为,修桥是一件伟大的事,包括自家门前那座不起眼的慈安便民桥。2007年,朱金成开始养蚕,并把自家的地全部种上桑树。产量小时,把蚕运回村上和把蚕茧运出去的工作都是朱金成一个人用背篓完成的。可随着需求量和产量不断增大,朱金成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河把我们村与外界隔开,运输只能靠人力。一年五、六批次,每次运输雇人就得付500元的工钱。”朱金成说,“村里搞产业,可路不通,东西运输难,产业再多有什么用?”
2012年,村民们集资修建这座连通石泉县后柳镇长安村与外界的桥。2019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援助下,年久失修的桥又被重新翻修,随着交通的便利,朱金成的养蚕事业也越做越大。如今,他家靠养蚕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在朱金成的带动下,长安村的蚕桑养殖已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现有桑园70亩,每年养蚕250张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1.2万元。
这只是全省慈安桥建设的一个缩影。慈安便民桥项目作为省慈善协会的品牌项目,多年持续不断的实施,为当地带来了良好效益。通过慈善捐赠、群众集资建桥,解决了陕西省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群众“过河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运输难”等突出问题,强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山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使项目实施工作规范化,省慈善协会制定了《慈安桥项目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坚持每年年初下达计划;明确分工,落实各级责任;严格按计划落实资金,坚决不留缺口;坚持实地勘察确定桥址,签订项目实施协议书;建成后逐桥检查验收,建立项目建设档案及慈安桥项目库。
如今,一座座并不起眼的慈安便民桥,连接起了秦巴山区的村村落落,也让当地群众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在这一道道彩虹慈安桥上,小伙子们开着满载山货车进城赶集,姑娘们三五成群进城购物,小朋友们背着书包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进学堂,老人们走在桥上也总是先停一停看一看,每个人的幸福都溢于言表。慈安桥不愧是平安桥、幸福的桥。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