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综合体”
——记合肥市慈善总会“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项目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2019年6月18日,由安徽合肥市慈善总会、蜀山区民政局、蜀山区民生办、三里庵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的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揭牌仪式举行。该项目是政府主推、全省首创的综合性慈善服务项目。
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助力巢湖抗洪救灾
项目整合蜀山区社会慈善救助资源,兼顾急难类型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差异性,创新慈善服务理念,由传统的“物物捐赠”型慈善模式向“捐资金、捐物资、捐服务时间”三结合的新型慈善模式转变,把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作为首家试点单位,将原有的“社区慈善工作站”升级为“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打造集“慈善事务接待、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宣传、慈善业务开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慈善模式,做好“慈善帮困、慈善文化、慈善环境、慈善服务”的各项制度和资源的衔接配合,补短板、托底线,构筑基本民生安全网。
签约仪式现场,12家爱心企业成为“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首批入驻单位。新时代学雷锋杏林志愿者协会和473名社会爱心人士登记成为“慈善服务综合体”志愿服务者。意味着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除了捐资捐物外,还能以捐知识技能、捐服务时间等方式,通过政府平台直接精准对接困难群众,最大优化慈善的社会服务效应。
自“综合体”成立以来,共入驻爱心企业475家,招募志愿者13826名,通过31个重点慈善项目的认领,以及“慈善一日捐”“微小心愿认领”等多种方式募集善款共计693.37万元(2020年590.27万元,2021年103.1万元)。通过急难助医、助学、助老、助残等渠道共发放资金109.45万元,爱心助餐500份,组织志愿者帮扶困难群众8250人次。在拓宽政府兜底保障的基础上,统筹衔接社会力量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同时注重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切实解决了社会救助“有政策缺感情”等问题,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充实。
“综合体”不拘泥于财物捐赠,而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实施精准救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和能力参与到慈善行动中来,最大优化慈善的社会服务效应。《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蜀山区许多地方都将市“31个重点慈善项目”制成宣传画张贴在宣传栏内,群众不仅喜欢,还根据自身力量参与其中。此外,蜀山区第二家“慈善服务综合体”揭牌当天,就募集善款58.14万元,其中物质1.8万元。
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居民小殷(化名)先天性脑瘫,本该生机勃勃的年龄却被禁锢在行动不便的身体里,日复一日艰难度日。直到不久前,在竹荫里社区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免费参加电脑培训班的机会,学成归来,他开了一家小店维持生计,使“黑白”的人生从此有了色彩。
在蜀山区,“善”效应也在渐渐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让“接受者”转变为“给予者”。武美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她曾是一位重症病人,曾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幸运的是,来自全社会的爱心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助她战胜了病魔。获得重生后的武美以反哺社会为己任,一直活跃在慈善一线,为300多名病患募集善款,给病床上的他们带来了希望。此外,她还领养了一位残疾儿童,毫无保留地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用武美的话说是,对于身处困境的人,她感同身受,她有过雪中送炭的幸福经历,也很想把这种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由于项目成效显著,社会口碑良好,于2020年10月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江苏省慈善总会、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颁发的“首届长三角慈善之星”称号;2020年9月,获合肥市慈善总会颁发的“合肥市慈善(公益)先进项目”。
合肥市慈善总会会长董昭礼在调研“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后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综合体”是新时代慈善事业的一大创新,是慈善工作走进基层的重要平台,是慈善精准助力民生的具体措施。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