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村里的鸟巢图书馆,目前已完成1.5万元的众筹目标。(图片来自众筹网)
□早报记者 王蕾
10多天前,厦门市首届社会创业大赛进入决赛阶段,厦门本土的10家公益组织从本月18日起开始为期10天的项目众筹。经历刚开始几天的资金井喷后,有3家表现良好,率先完成任务。其余7家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却坐不住了:资金增加速度逐渐放缓,资金量停滞不前。截至昨晚7时30分,项目众筹进入最后14小时的倒计时,但资金距离完成1.5万元的目标仍有差距,7家中除1家完成任务外,剩下的基本都完成了四五成,最少的只完成了12%。
“这是为了众筹而众筹。”面对不甚理想的完成情况,几名创始人如是说,并认为现阶段众筹并非项目运作的适宜方式,而应该采用政府扶持的方法。但大赛的组织者——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却认为,众筹的目的根本在于考验参赛组织的筹资、推广等各方面能力,公益组织应该更多地面向公众推广自己。
为众筹1.5万元
朋友圈“杀熟”斗智斗勇
起初面对1.5万元的筹资目标,几名参赛者无一例外想到的都是在朋友圈发微信链接,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来捐钱,此外就是自掏腰包垫钱。
说起几天来为项目筹集资金的事情,几名创始人颇为无奈。火麒麟消防志愿者协会的创始人江美娇觉得为了筹资,已经是豁出“老脸”,亲自打电话给铁哥们,让他们帮忙筹钱。绿水守护者生态环保中心的创始人陈彦君这两天则得到了军旅书法家的帮助,希望拍卖书法作品筹钱。湖里区亲子国学推广中心的创始人孙静也是通过向国学班的家长们宣传,动员大家自愿捐助。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的创始人蔡振萍坦言,众筹的资金90%来自于自己的朋友。
“杀熟”一轮后,筹资进度又慢了下来。“此前我们在注册时已经采用众筹的方式筹集过资金了,短期内又要众筹资金,已经是难有效果。”厦门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廖景辉认为,前期支持中心的朋友或义工已经帮过一次忙,但不能总是让支持者、参与者来掏腰包,这样似乎违背了公益的初衷。
不愿让项目“流产”
有创始人打算自掏腰包
根据比赛规则,如果众筹最终未能达到目标,所有钱款都将退还给捐助者,项目也将被取消。“我打算自己掏钱。每次给朋友发链接、动员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充满了期待,如果因为最后就差一点而导致项目取消,对不起他们,自己也感到遗憾。”几名创始人一致认为,就算自己多掏点钱,也不能让项目“流产”。因此,他们中有的已经为这个项目掏了1万多元。
“要是最后都是自己在掏钱,那就不是公益了,公益应该是让大家一起参与。”说起自掏腰包,他们也颇为无奈。
参赛者说众筹不易 因处于初创期影响力小
目前,进入决赛的10家公益组织中,已有4家的众筹项目率先完成了1.5万元的筹资目标,分别是绿色营办公室建设众筹项目,身心障碍儿童会游泳,城中村里的鸟巢图书馆,保卫九龙江、一起去巡河4个项目。而最少的项目,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仅筹集到1759元。
“绿色营已经发展了10多年,虽然每年只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可营员就有200多名。要众筹1.5万元对这个项目而言是轻松的事情。”在湖里区社会组织创业园里,绿水守护者生态环保中心、火麒麟消防志愿者协会、湖里区启智儿童运动中心的创始人和厦门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组织注册还不到半年,论影响力、注册时间、规模等都远不及绿色营,众筹效果更是没法比。
“我们身处厦门,但众筹的平台面向的是全国。很多公众都会认为,厦门的项目和我没有关系,我没必要捐钱,这也是我们这次众筹进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厦门本地的众筹平台,也许情况会好些。”启智儿童运动中心的创始人陈爽说道,“但也不是说换个平台众筹就能一帆风顺了,对于我们这种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而言,缺乏影响力要众筹的确有不小难度”。
仅靠朋友圈远不够 组织方建议要推广自己
经历了朋友圈的一轮动员后,湖里区小蜗牛身心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的创始人程颖改变了策略,开始联系社区残疾人运动会组织方,通过海报宣传的形式去推广项目,接下去还打算联系企业资助。“仅仅靠朋友圈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项目同时参选了中国慈善公益大赛的‘双百强’项目,我了解到有些‘双百强’项目短时间内就众筹到10多万元,可见他们有自己的策略,并非单靠朋友圈。”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社会创业平台产品经理傅晓华表示,由于没有经验,一些创始人一开始觉得众筹1.5万元是件小事,只要在朋友圈发发链接、动员亲朋好友支持就好。等进行到一半时才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这时才想到要通过网络、媒体去推广自己的项目,但已经很紧急了。
“采用众筹的方式是希望有更多陌生人参与到项目中来。”傅晓华说道,公益的目的在于更多地向公众推广,获得他们的认可,因此仅靠朋友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如果参赛者一开始就能有意识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推广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地推广自己,实现筹资1.5万元的目标并不难。
■声音
公益众筹之路并非顺畅 要成功需多渠道努力
对于此次众筹的结果,众筹网项目经理郑松松预计会有六七家组织能够完成任务。虽然此次比赛的预测结果较为乐观,但2014年公益众筹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却令人心情沉重:公益组织的众筹成功率不到50%。郑松松认为,公益组织的项目在众筹中有市场验证过程,也是一种市场竞争——好的项目获得认可留下来,推广有问题的项目则会被淘汰。同商业众筹项目比,公益众筹项目的推广能力和包装能力不及商业众筹项目。加上商业众筹回报更直接,更有意思,也成为商业众筹金额比公益众筹来得多、来得快的原因。“此外,目前国内更认可的还是‘悲惨公益’,公众更倾向于助残助弱,更多是做慈善,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益。”
针对郑松松的说法,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公务员小宁认为,一些公益众筹项目与自身关系不大,且无法看到自己捐出的钱效果在哪里,如果不是朋友推荐自己可能会直接忽略;而如果直接把钱捐给重症儿童用于治疗,效果明显且方便快捷。小学老师李红也表示,网络上的公益众筹不知道可信度如何,不敢轻易捐钱。
傅晓华认为,目前公众对公益的认识还局限于慈善这个概念,但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完全可以用众筹成功获得资金,关键要好的项目、文案和推广渠道。
作为公益从业者,思明城市义工协会会长王忠武认为,众筹对公益组织而言是很好的一种筹资方式,能激发更多有钱有闲的人关注到、参与到公益组织的发展中,让社会各界都关注到其发展。但公益组织由于其自身发展规模小,需要借助媒体等公信力较强的平台,才能更好地与捐资方对接。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