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绿色环保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 江苏海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分”出绿色共治新常态
2021-12-22 08:53:53    慈善公益报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

江苏海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分”出绿色共治新常态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 通讯员 周强)12月19日,天刚蒙蒙亮,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杜楼村村民夏如生走出院子,依次打开家门口不远处的“四色垃圾桶”,将一些纸箱、矿泉水瓶以及厨余垃圾和废弃电池进行精准投放。这“四色垃圾桶”分别为“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桶”。

  如今,走进墩头镇,每隔一段距离,便能看到崭新且整齐划一摆放的生活垃圾四色分类桶,并设有宣传栏,成为一道道风景。

  垃圾分类是老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政府重视的“民生大事”。近日,墩头镇投入800多万元更新和新增了生活垃圾桶,为每个农户免费发放了一个新垃圾桶,确保垃圾不落地;每15户左右农户配发一组四色垃圾分类桶,方便百姓便捷规范垃圾分类。

  从“扔进一个桶”到“细分四个桶”,起初有些村民不习惯,觉得麻烦。墩头镇各村在强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由村干部、党员、保洁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志愿者等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实行“桶前值守”,督促指导村民进行正确垃圾分类,及时纠正投错问题。另外,各村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对农户自家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评比,每月评出文明户,通过村里的“红黄榜”和垃圾四分类点的宣传栏公布结果,激发村民荣辱感,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往细处分、往深处走、往实处落。

  “自从全镇生活垃圾四分类实行全覆盖,村民们基本掌握了垃圾该往哪个颜色的垃圾箱里扔”。墩头镇环境整治办主任祝增林颇有感触地说,现在,村民们实现从“人人都是垃圾生产者”到“人人都是垃圾分类者”的转变,他们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已从“新时尚”逐渐转变成为“新习惯”。

  实行垃圾四分类,引领绿色新生活。据了解,近几年,海安市每年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达1.5亿元以上,购置各类垃圾收集桶、保洁船、垃圾运输车、后置压缩车,兴建、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转站及设施设备,定期更换破旧垃圾桶,保证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助力海安垃圾分类逐步从“攻坚战”向常态长效制度化的“持久战”转变,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