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儿童 为了儿童的一切
—— 《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梳理展望儿童事业发展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为我国首份聚焦乡村儿童发展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开宗明义:儿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与基础;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报告》指出,乡村儿童被多次写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文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服务是重要内容。
重大进展:国家儿童政策逐步完善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政策在保护、教育和福利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之前,我国的儿童发展政策以初期发展建设、现代化转型、与国际接轨为主要特点,开始逐步经历儿童保护法律体系。
2000年至2010年,儿童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打击与儿童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孤儿救助福利制度,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和减少婴幼儿出生缺陷,农村留守儿童首次进入政策议程。
2010至2020年我国将“儿童优先”纳入国家战略,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完成了从“兜底保障”向“分类保障”,从“补缺”向“适度普惠”,从“物质保障”向“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儿童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儿童发展利好政策迭出。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文,明确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与此相适应,儿童发展事业的资金持续增长,人员队伍持续扩大。自2010年起,我国的儿童福利支出资金数额呈“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2010年,国家扩大了孤儿生活保障,将资助形式转变为现金救助;2011年,两会提出了大量关于弱势儿童群体的提案。因此儿童福利支出在这两年大幅上涨。从2012年开始,支出始终保持在50亿上下。
在儿童政策取得进展的同时,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
《报告》总结国家脱贫攻坚以来对乡村儿童发展的政策倾斜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成为重要抓手,二是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成为重要基础,三是加强乡村儿童营养改善成为政策重点,四是建立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成为根本之策。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开局之年,《报告》预测,“十四五”时期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将取得重大突破。
重中之重:乡村儿童的发展
尽管我国儿童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乡村儿童发展领域依然面临着突出挑战。
一是乡村儿童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资源需求快速释放。包括家庭教育、普惠型幼儿园、乡村健康和卫生资源、义务教育资源、课外活动资源等多方面问题;二是乡村儿童主任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落后于城乡一体化要求。广大乡村地区的儿童主任队伍的专业能力仍待提升;乡村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覆盖范围不足以辐射全体乡村儿童,我国乡村地区的社工需求依旧强烈;三是乡村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存在结构性短板。在制度持续完善的前提下,儿童福利依旧存在地区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例如我国乡村地区的婴幼儿托育缺口极为严重;四是乡村儿童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需求更加迫切。监护侵害、学生欺凌、网络侵害等问题亟待解决;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亟须社会关注和干预,乡村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仍然有待补充。
基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报告》给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普惠性补充。积极发展心理健康、儿科医疗、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事业;二是专业化发展。构建三级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儿童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乡村儿童发展事业的未来方向之一是打造专业化平台,依托儿童社工学院为乡村地区培育儿童服务的专业化人才;三是制度化转型。加快儿童福利与保护机构优化,落实监护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四是公共化转变。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扩大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各机构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和志愿者等多类主体共同参与;五是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革新服务手段、工作机制和服务架构。
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大有可为
乡村儿童经济发展、卫生健康、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始终成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关注的重点群体。在乡村儿童发展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组织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回应各类社会需求,帮助乡村儿童实现全面发展。
《报告》指出,在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儿童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打造出一批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具有借鉴意义的儿童发展项目,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关怀、安全教育、课业辅导、疾病救助、亲子沟通、助学助残等内容。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童伴妈妈”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护童成长”项目,中华慈善总会的“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的“女童保护”项目,“爱佑童心”项目,“免费午餐”项目,“爱加餐”项目等。
重点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儿童发展事业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更关系到未来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到乡村人才队伍成长、产业振兴、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远景。基于此,《报告》提出要以建立多层次、基础性和普惠性乡村儿童发展支持体系为主要方向与总体目标。
《报告》将我国乡村儿童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1至2025年,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目标,提升儿童发展体系的城乡均等化水平,实现乡村儿童服务人群向全体儿童转变、乡村儿童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转变、乡村儿童福利体系向高质量转变;第二阶段为2025至2035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实现儿童发展的城乡均等化,体现为儿童福利与保护水平更加先进,城乡儿童教育和资源更加均衡,乡村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加良好,乡村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深切。
在儿童政策取得全面进展的同时,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围绕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乡村儿童营养改善、建立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等为方向,农村留守儿童将成为继脱贫攻坚之后衔接乡村振兴的一大重点工作。概而言之,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便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