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留相守待春暖
——全国多地开展关爱活动,为“就地过年”家长照护留守儿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2021年春节将近,“就地过年”成为大众热议话题。面对疫情防控需要,人们暂且按下热切的归心,割舍团聚的幸福,将这个特殊新年的特殊过法演化为一场全民公益行动,体现与传递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担当精神。然而,人们在谈论新事新风的同时,更加关注“就地过年”背后的诸多民生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情感慰藉问题。
近日,中央及地方层面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确保“就地过年”倡议安全、平稳、顺利实施。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后,民政部也下发了《关于加强寒假春节期间父母就地过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成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一次专项部署。
连日来,全国多地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地毯式”摸排走访、“一对一”结对帮扶以及多种志愿服务形式,对父母就地过年、不能返乡的农村留守儿童组织开展关爱活动,加强生活照料、学习辅导与心理抚慰,丰富孩子们的节假日生活,引导大家加强安全与疫情防护意识,以保证留守儿童平安快乐地度过寒假春节。
作为“儿童大省”,江苏目前共有1403.8万名儿童,占江苏总人口约17.4%。全省困境儿童为63.5万人,留守儿童为14.7万人,合计约占儿童总数的5.6%。为切实保障农村留守与困境儿童温暖安全过年,江苏省民政厅近日作出部署,各级民政部门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全省41家儿童福利机构、81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与618家儿童“关爱之家”安全运营,使留守与困境儿童得到妥善安置。春节前夕,全省2261名儿童督导员、21409名儿童主任和近百家社会组织将通过多种方式对留守与困境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疫情防护措施落实及生活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将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贯穿始终。全省各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将重点关注父母就地过年的留守儿童,逐一引导务工父母采取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远程交流,多加问候,使孩子能够感受到“人在外,爱在家”的亲情。
四川雅安,1月26日,在天全县新华乡永安村综合文化站“童伴之家”里,10多名留守儿童欢聚一起,在“童伴妈妈”的带领下,学弹琴、下围棋、读书、做作业,通过“童伴妈妈”的手机与远在他乡的妈妈通话,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童伴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却胜似妈妈。
据统计,雅安全市目前共有留守儿童2383人。自2016年“童伴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共建立“童伴之家”64个,招募“童伴妈妈”64人,服务留守儿童1200余人,家访、校访5000余次,开展陪伴关爱活动2000余场,成为照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好见证。
山西吕梁,1月27日,在岚县东村镇、岚城镇等地11所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吕梁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带来了500套励志书籍,还为坡上明德小学56名留守儿童发放了慰问金,让书香与关爱交织在留守儿童的新春记忆里。东村镇滨河小学三年级学生刘娣秀抱着书本格外开心,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平日里也很少给买书,现在的她“再不用愁没书看了。”
湖北十堰,1月25日,十堰郧阳思源实验学校学生张照钰正通过学校里的“亲情电话”与远在浙江务工的母亲通话,他说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很好,让母亲不要牵挂。面对懂事的孩子,母亲也感到了就地过年的安心。
张照钰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茅。面对近期疫情多发、散发的情况,他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与母亲联系,要她留在浙江过年,以免奔波之苦与途中感染之虞。虽然已经一年没见到妈妈,但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健康,懂事的他还是忍住思念之情,嘱咐妈妈在外安心过年。在张照钰影响下,学校里许多留守儿童纷纷主动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劝他们就地过年。全校180余名留守儿童的父母,有近90%已选择在外就地过年。
父母说:“孩子在学校我们很放心”。老师说:“我们要让父母不在家的春节同样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家长们‘就地过年’,我们让孩子们‘就地快乐’”。
责任编辑:csgyb2